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吃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吃逆
吃逆,又稱呃逆,為中醫證名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咳逆》。其症表現為氣逆上衝,喉間頻發短促聲響,俗稱「打嗝」。此證多因胃氣上逆、膈肌痙攣所致,與臟腑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吃逆之發,主要與以下機制有關:
- 胃氣上逆:胃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若因飲食不節、寒熱失宜,或情志鬱結,導致胃失和降,氣逆動膈,則發為呃逆。
- 膈間氣滯:膈位於胸腹之交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若外邪犯肺、痰飲內停,或瘀血阻絡,皆可擾動膈氣,引發呃聲連連。
- 臟腑虛損:久病或體虛者,如脾胃陽虛、胃陰不足,或腎氣不納,均可使氣機無力宣通,逆而為呃。
辨證分型
根據病性與體質差異,吃逆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胃寒證:呃聲沉緩,得熱則減,舌淡苔白,脈遲。多因寒邪直中或過食生冷,寒凝氣滯所致。
- 胃熱證:呃聲洪亮,口臭煩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常因辛辣積熱或肝鬱化火,胃火上衝而成。
- 氣鬱證:呃逆連聲,胸脅脹滿,脈弦。多屬情志不舒,肝氣犯胃,氣機鬱滯之象。
- 虛寒證:呃聲低弱,氣短乏力,手足不溫,脈沉細。常見於脾胃陽衰,升降無力者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吃逆,首重調暢氣機,和胃降逆,並依證型選方:
- 胃寒者:宜溫中散寒,方如丁香散(《醫宗金鑒》),或配合灸法溫通膈俞、中脘等穴。
- 胃熱者:當清泄胃火,可用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或針刺內庭、足三里以降火。
- 氣鬱者:治以疏肝解鬱,方選五磨飲子(《醫方集解》),佐以柴胡、香附等理氣藥。
- 虛寒者:需溫補脾腎,以附子理中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為主,重者可加吳茱萸、代赭石鎮逆。
古籍論述
《景岳全書·呃逆》指出:「凡雜證之呃,雖由氣逆,然有兼寒兼熱、或因食滯、或因氣滯者,各有所因,當詳辨之。」強調辨證需審因求本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病深者,其聲噦」,提示久病見呃,可能為臟氣衰敗之危候。
吃逆一證,雖屬小恙,然病機複雜,臨床須細察寒熱虛實,方能藥到逆止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豐富,至今仍為中醫診治胃系疾病之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