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起脾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起脾法導引功法詳解

起脾法為中醫導引術之一,屬傳統養生功法,專注於調理脾胃氣機,兼治肢體拘攣。其法源自《醫學入門·保養》,融合形體運動與氣機導引,以下分述其要旨與中醫原理:


功法步驟與操作要領

  1. 靜坐存氣
    先正身端坐,雙目微垂,舌抵上齶,調息綿長。意念集中於中脘(臍上四寸),以呼吸引導中焦之氣緩緩凝聚,此為「存中氣」之法,旨在安定脾胃樞機。
  2. 挺身叉手
    保持脊柱正直,兩手十指相扣,掌心向內,肘臂外撐如拉弓狀。此動作刺激手三陰三陽經絡,尤以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主,透過經絡聯屬間接調動脾胃功能。
  3. 左右扒拉

    • 雙臂向左側極力拉伸,同時頭頸向右轉,目視右後方,維持3息(一呼一吸為一息)。
    • 換側同理,右扒則左顧。左右交替各七次,重複三至五輪。
    • 要點在於「力發於腰脊」,使牽引之力貫通脅肋,帶動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,疏泄木氣以助脾土運化。
  4. 收功靜養
    動作完畢後,復歸靜坐,以掌心輕撫丹田,默察脾胃區域有無溫熱或氣動感,待呼吸平穩即收功。
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脾胃為後天之本
    此法以「扒拉」之形導引脾主肌肉之能,透過肢體伸展激活脾經(足太陰)與胃經(足陽明),促進氣血生化。頭頸左右轉顧則牽動任督二脈,調和陰陽升降。
  2. 五行生剋應用
    肝木過旺易乘脾土,致脘痞納呆。功法中頭頸反方向轉動,暗合「抑木扶土」之理,透過經筋拉伸疏泄肝氣,緩解脾胃受克之象。
  3. 經筋與氣機關係
    手臂扒拉時,手陽明經筋牽引肩背,刺激背俞穴(如脾俞、胃俞),透過「俞募配穴」效應激發臟腑活力。腰脅部的伸展則鬆解帶脈約束,助中焦氣機旋轉。

臨床應用範疇

  • 脾胃不和:適用於食少脹滿、倦怠乏力等中氣下陷證。
  • 經絡拘急:改善手臂麻木、腰脊僵直等氣血痹阻症狀。
  • 氣機鬱滯:輔助調理情志不暢所致之脘悶噯氣。

此功法強調「形氣神合一」,動作需配合呼吸深緩,意念專注於經絡氣血流注,方得導引之妙。歷代醫家將其與「開關法」並用,以增強通關開竅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