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起坐生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起坐生花

證名,指久坐或久臥後驟然起立時,眼前突現星花閃爍、視物昏蒙之症,見載於《古今醫統》。此證亦稱「坐起生花」,屬中醫「目眩」範疇,多與肝腎陰虛、氣血虧耗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陰精不足,髓海空虛,目失濡養,則易見眩暈眼花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,此證常見於「動作少過,起坐少頻」者,或因久坐、久立、久視等過勞耗傷陰血,導致清竅失榮。
  2. 氣血兩虛:脾虛化源不足,或失血耗氣,皆可致氣血不能上承於目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正合此理。
  3. 年老體衰:高年之人,天癸竭而肝腎虧,精血漸衰,目竅失養,故易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久坐、久臥後起身時,自覺眼前金星散亂,或如螢火飛舞,片刻即緩。
  • 兼症:或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陰虛);或見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(氣血不足)。
  • 好發人群:常見於虛勞患者、久病體弱者,或長期耗神用目之人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腎陰虛型
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加減,酌加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;若虛火偏旺,可佐知母、黃柏。
  2. 氣血兩虛型

  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,養血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合決明夜靈散(《原機啓微》),重用黃芪、黨參補益中氣。

相關疾病

此證可見於多種眼疾或全身性疾病,如:

  • 內障眼病:如圓翳內障(白內障)初期,晶珠混濁,影響神光發越。
  • 血虛眩暈:貧血或失血後,血不榮目所致。
  • 虛勞證:慢性消耗性疾病,氣血陰陽俱損者。

古籍佐證
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此證「內外別無證候」,需與風火痰濕所致眩暈鑑別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亦云:「無虛不作眩」,主張從補益肝腎、調養氣血論治。

此證以虛為本,臨床當詳辨陰陽氣血之偏衰,結合全身證候調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