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奔

病名,首見於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之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。其描述為患者遍身皮膚之下,自覺有混混然如波浪翻騰之聲,並伴隨劇烈瘙癢,難以忍受,甚則搔抓至血出亦不得緩解。此症因氣機異常奔衝,擾動肌表所致,故名「氣奔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氣奔之發病與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氣為血之帥,若氣機逆亂,或氣鬱化火,或正氣不足而氣行失序,皆可導致氣血妄動,外竄皮腠,引發皮膚下如波浪聲之異感。此症多屬本虛標實,或因情志不遂、勞倦內傷,致使氣血乖違,內不得疏泄,外不得透達,鬱於肌膚而成。

治法與方藥
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,以人參、苦杖(虎杖)、青鹽、細辛各一兩,合為一劑,水煎服。此方中:

  • 人參補益元氣,扶正以斂浮越之氣;
  • 苦杖(虎杖)清熱解毒、活血通絡,導鬱熱下行;
  • 青鹽鹹寒軟堅,引藥入腎,兼清血分伏熱;
  • 細辛辛溫走竄,開泄腠理,透達表邪。

四藥相配,標本兼顧,共奏調氣活血、透邪止癢之效。

延伸探討
氣奔一症,雖古籍記載簡略,然其病機可參照中醫「氣病」理論進一步闡釋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百病生於氣」,氣機升降失常可致多種怪症。後世醫家亦有將類似症狀歸於「風邪遊走」或「血燥生風」範疇,治法上或佐以祛風涼血之品,如丹皮、赤芍等,臨證需辨明虛實寒熱而靈活加減。

此症臨床雖屬罕見,然其描述生動體現中醫對「氣化異常」致病的獨特認識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怪症辨治的經驗積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