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閉耳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閉耳聾
病名:氣閉耳聾,首見於《醫學準繩六要》,屬中醫耳聾證型之一,特指因氣機鬱閉、清竅失養所致之聽力障礙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耳為清竅之官,需氣血上濡、經絡通暢方能司聽。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或外邪阻滯少陽經脈,皆可導致氣機壅塞,清陽不升,濁陰上擾耳竅,發為耳聾。此證與肝膽經氣失調密切相關,所謂「少陽經氣不利,則耳聾無聞」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多見突發或漸進性聽力減退,耳內如有物堵,或伴耳鳴如風雷聲,時輕時重。常兼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等肝鬱化火之象,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弦或弦數。
治法方藥:
以 疏肝解鬱、調暢氣機 為治療大法,首選 逍遙散 加減。若肝鬱化火明顯,可加牡丹皮、梔子(即丹梔逍遙散)以清肝瀉火;兼少陽經氣不利者,佐柴胡、黃芩疏通少陽;若氣滯血瘀,可酌加川芎、香附行氣活血。
相關證候辨析:
「氣閉」為廣義病機,除耳聾外,亦可見於其他官竅疾患(如氣閉失音)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」,故氣閉耳聾與全身氣血失調相關,需與腎虛耳聾、痰火耳聾等證型鑑別。腎虛者多見耳鳴如蟬、腰膝酸軟;痰火者則耳悶脹痛、苔黃膩,治法迥異。
古籍補充: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氣逆耳聾,當調其氣」;《醫林改錯》亦指出氣滯血瘀可致「耳聾不聞雷聲」,均說明氣機調暢對耳聾治療之關鍵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