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痹
定義與病因
氣痹為中醫病證名,屬痹證之一,主要由情志失調所致。《中藏經·論氣痹》指出,此病多因「愁思喜怒過多」,導致氣機鬱結於上焦,久而不解則傷及肺氣。肺主一身之氣,肺氣受損則正氣漸衰,邪氣乘虛滯留,進而引發全身多處痹阻之症。
病機與證候
氣痹之病機核心在於「氣滯」與「氣虛」並存。情志過激(如憂思、憤怒)首先影響肝氣疏泄,肝鬱則氣機升降失常,上逆壅塞於胸膈,形成「氣結」。若久未調理,氣結化火耗傷肺陰,肺失宣降,進一步加劇氣血運行不暢。其臨床表現依邪氣留滯部位不同而異:
- 上焦:胸腹痹悶、食慾不振,乃氣滯於脾胃,運化失司。
- 下焦:腰腳沉重、行動困難,因氣虛不能推動水濕,濕濁下注。
- 肢體偏癱:邪氣攻衝左右經絡,致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(「不仁」),類似中風但無神昏之症。
- 竅絡閉阻:氣痹貫舌則言語不利,滯於腸道則小便不通,此為氣機閉塞、九竅不暢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調氣開鬱」為大法,兼顧益氣通絡:
- 氣結食少:選用《醫學心悟》蠲痹湯加減,以黃耆、當歸補益氣血,羌活、薑黃宣通經絡,佐木香、陳皮理氣和中。若兼痰濕,可加半夏、茯苓。
- 半身不遂:參考中風治法,如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,或天麻鉤藤飲平肝息風,然需辨明是否純屬氣滯而非肝風內動。
- 氣鬱化火:若見口苦咽乾,可輔以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。
調攝原則
情志調和為防治關鍵,須「節憂思,慎喜怒」,避免五志過極。傳統導引術如八段錦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一式,亦有助疏通氣機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由中醫師辨證使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