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鱉

病證名,屬瘕病之一,因情志失調、多氣惱怒,導致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凝結成塊,其形狀如鱉,故名「氣鱉」。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積聚症瘕痃癖痞源流》記載:「平時多氣,血凝於氣,而成氣鱉。搖頭掉尾,如蟲之行,上侵入咽,下餂入肛,或附脅背,或隱胸腹,大則如鱉,小則如錢。」

病因病機
氣鱉多由情志內傷所致,尤以惱怒鬱結為主要誘因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長期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則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氣血搏結,日久形成瘕塊。其特徵為腫塊遊走不定,形似鱉狀,或附著於脅背胸腹,或上下竄動,甚則影響咽喉與肛門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,瘕塊時隱時現,或可觸及移動性包塊,伴隨吞嚥不適、肛門異感等。其大小不一,大者如鱉,小者如錢幣,且因氣機不穩,腫塊位置可能變動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理氣、活血散結為主,古籍推薦「蕪荑湯」為主方。蕪荑性辛溫,能殺蟲消積,配合行氣活血之品,如香附、鬱金、枳殼等,可疏通氣機、化解瘀滯。若兼痰濕,可佐以半夏、陳皮;血瘀明顯者,加丹參、莪朮以增強化瘀之力。

與其他瘕病鑑別
氣鱉與「血鱉」、「食鱉」等瘕病有別:

  • 血鱉:多因血瘀成塊,痛處固定,質地堅硬。
  • 食鱉:因飲食不節,積滯成塊,伴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。
    氣鱉則以氣滯為本,腫塊遊走,與情志波動密切相關。

此證反映中醫「氣為血之帥」的理論,強調情志因素對氣血運行的影響,臨床需注重調暢氣機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