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池
氣池為中醫小兒頭面部望診之重要部位,首載於明代《奇效良方》。其定位於眼平視時,瞳孔直下1寸處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「眶下孔」位置。此處屬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,故稱「氣池」。
診斷意義
- 色診辨證
- 氣池發紅:主傷風邪由表入裡,傳變於臟腑,提示三焦鬱熱。若見鮮紅,多屬外感風熱化火;暗紅則常見於裡熱久蘊或陰虛火旺。
- 氣池青暗:多責之於肝氣鬱滯或脾胃虛寒,小兒可見於驚風、疳積等證。
- 氣池浮腫:常與水濕停聚相關,或見於脾虛濕盛之證。
-
經絡聯繫
氣池位於「四白穴」附近,屬胃經所過。胃為水穀之海,其氣血盛衰可反映於此。若氣池晦暗無華,可能提示胃氣不足或氣血生化乏源。
理論延伸
- 三焦樞紐:氣池區域對應三焦中的「中焦」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此處異常可反映三焦氣化失司,如濕濁中阻或氣滯痰凝。
- 小兒望診特點:小兒臟腑嬌嫩,病變易顯於面部。氣池色變結合山根、風池等部位,可輔助判斷病位深淺及傳變趨勢。
此診法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思維,通過局部徵象推斷全身氣血狀態,臨床須結合四診互參,以明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