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促

證名,指呼吸短促,氣息難以接續之症。此證與「喘症」相似,然不同之處在於氣促多無痰聲,且呼吸淺短急促。《類證治裁·喘症》指出,氣促之成因多與邪氣內擾、水飲停聚或正氣虧虛相關,臨床常見以下兩類證型:

  1. 支飲證
    因水飲內停,阻遏氣機,導致呼吸短促,伴見胸悶、微咳等症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。」治宜溫陽化飲、通利水道,方選苓桂術甘湯(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)以健脾滲濕;若腎陽不足,水飲不化者,可用腎氣丸(即金匱腎氣丸)溫補腎氣,助陽行水。
  2. 氣虛證
    多因肺脾氣虛,宗氣不足,呼吸失於攝納所致。其證見氣短乏力、語聲低微,甚則動則加劇。

    • 若兼小便利而無水飲者,宜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去茯苓之滲利,加黃芪補益肺脾之氣。
    • 若腹中氣機不轉,脘悶不舒,可倍用甘草以和中緩急。
    • 肺氣虛甚者,倍用人參大補元氣,佐白芍斂陰和營,防氣散不收。

此外,陰虛火旺失血後虛熱上擾,亦可能導致氣促。如血虛陰虧,虛火灼肺,症見短氣不足以息、潮熱盜汗,宜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當歸、黃芪、生地,以益氣養陰、清熱生津;若腎精虧損,虛陽浮越,兼見腰膝酸軟、唾沫頻廢者,可酌加熟地、山茱萸等滋腎填精。

病機探析
中醫認為,氣促與肺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外邪犯肺或痰飲內阻,則宣降失常;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宗氣生成不足;腎主納氣,腎虛則氣不歸元,皆可引發氣促。治療上首重辨明虛實,實者祛邪利氣,虛者補益培元,臨證需詳察病因而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