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氣促[1],證名。呼吸短促。因邪、水飲等所致。《類證治裁[2].喘症》謂呼吸促[3]而不能續,似喘而無痰聲,其證有二:一屬支飲[4],證見短氣[5]有微飲,治宜苓桂術甘湯、腎氣湯等方。一屬氣虛[6],證見氣短小便利者,四君子湯茯苓加黃芪;腹中氣不轉者,倍甘草肺氣短促,倍人參,加白芍。若失血陰火上乘,短氣不足以息,或腎虛發熱唾廢者,生脈散當歸、黃芪、生地。

氣促,中醫名詞。指呼吸短促,氣不順暢。常見於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氣腫疾病

氣促的病因多為外邪、水飲等因素所致。外邪侵襲,阻遏肺氣,可導致氣促;水飲停留,阻礙氣機,亦可導致氣促。

氣促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短促,氣不順暢。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、氣短、喘息,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困難、紫紺等症狀。

氣促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外邪所致者,可用辛溫解表宣肺利氣等方法治療;水飲所致者,可用溫化寒飲、利水消腫等方法治療。

氣促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避免接觸有害氣體和粉塵。

2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
3、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4、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
5、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如果出現氣促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氣促_百度百科

  2. 类证治裁(中医典籍)_百度百科

  3. 吸促_吸促的治疗_医学百科

  4. 支饮_百度百科

  5. 短气_百度百科

  6. 氣虛:病因,臨床表現,辨證施治,預防,_中文百科全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