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道

氣道,出自《靈樞·口問》,又稱「息道」,為中醫學中與呼吸、氣機運行相關的重要概念。在中醫理論中,氣道不僅指實質的呼吸道結構,更涵蓋氣血運行的通路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與肺、脾、腎三臟的氣化作用相連。

氣道的生理功能

  1. 主司呼吸
    氣道為氣息出入之通道,與肺相合,司呼吸之職。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說明氣道與宗氣的運行密切相關,是呼吸功能的物質基礎。
  2. 運行氣血
    氣道不僅是空氣進出的路徑,亦為氣血運行的通路之一。中醫認為,氣行則血行,氣道的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氣血的輸布,進而影響全身臟腑機能。
  3. 調節水液代謝
    肺主通調水道,氣道的通暢與肺的宣發肅降功能相關。若氣道受阻,可能影響水液代謝,導致痰飲、水腫等病理變化。

氣道與臟腑的關係

  • :肺主氣,司呼吸,氣道為肺氣宣發的途徑,肺氣充沛則呼吸調勻,氣道通利。
  • 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健運則宗氣充足,氣道得以濡養。
  • :腎為氣之根,主納氣,腎氣充足則呼吸深沉,氣道功能穩固。

氣道的病理變化

氣道失調常見於外感或內傷疾病,如:

  • 氣道壅塞:多因外邪犯肺或痰濁內阻,導致呼吸不暢、咳嗽氣促。
  • 氣道虛弱:常見於肺脾氣虛或腎不納氣,表現為呼吸淺短、聲低氣怯。

氣道在中醫治療中的應用

中醫臨床重視氣道的通暢,治療上常以宣肺、化痰、益氣等法調理,如:

  • 宣肺通氣:用麻黃、杏仁等藥物開宣肺氣,疏通氣道。
  • 健脾化痰:以二陳湯等方劑健脾祛濕,化痰通絡。
  • 補腎納氣:如人參蛤蚧散,補益腎氣,固攝呼吸。

氣道作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不僅關乎呼吸功能,更與整體氣機的平衡息息相關,其調理對於養生與疾病治療皆有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