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呃
病證名,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呃逆源流》。指因氣機鬱滯或氣虛失攝所致的呃逆之證。中醫認為,呃逆乃胃氣上逆動膈而成,其發病與臟腑氣機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肺、脾胃功能紊亂為主要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氣滯型:多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或飲食不節,痰濕中阻,導致氣機壅滯,胃失和降,上逆為呃。
- 氣虛型:常見於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升降失司,胃氣虛逆;或久病重病,陽氣衰微,氣不攝納,虛氣上沖。
證型與治法
1. 氣滯呃逆
- 主證:呃聲頻作,胸脅脹滿,噯氣後稍舒,情志波動時加劇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。
- 治法:疏肝理氣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
- 木香調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木香、白豆蔻、丁香、檀香、藿香等,理氣寬中。
- 調氣平胃散(《醫方考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,燥濕和胃。
- 氣郁湯(《證治準繩》):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梔子,解鬱清熱。
- 肺氣郁痹:若兼見面冷、咽喉梗阻感,屬肺氣鬱閉,清陽不展,宜輕宣肺郁,用枇杷葉、川貝母、郁金、射干、通草等,開鬱通痹。
2. 氣虛呃逆
- 主證:呃聲低弱,氣短乏力,食少倦怠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- 治法:補益中氣,溫胃降逆。
- 方藥: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升麻等,升舉清陽。
- 六君子湯(《醫學正傳》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,健脾化痰。
3. 陽虛欲脫
- 主證:呃逆頻頻,聲微欲絕,嘔吐下利,四肢厥冷,脈微細欲絕。此為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之危候。
- 治法:回陽救逆,溫中止呃。
- 方藥:急投乾薑、吳茱萸、人參、茯苓、丁香、柿蒂、炮附子等,溫補脾腎,鎮逆固脫。
配伍要點
- 氣滯者,重在調肝理氣,佐以降胃;肺郁者,需輕清宣透。
- 氣虛者,當補脾益氣,佐以和胃;陽虛者,需峻補元陽,兼顧降逆。
- 柿蒂、丁香為止呃要藥,虛實皆可配伍,然虛證需結合溫補,實證宜佐以行氣。
此證需辨明虛實,氣滯多實,氣虛多虛,臨床亦有虛實夾雜者,當詳審病機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