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憕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憕忡

病證名,即中醫所述之「怔忡」,屬心悸範疇,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不寧、驚惕不安,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。《證治要訣·卷九》載:「憕忡,久思所愛,觸事不意,虛耗真血,心血不足,遂成怔忡,俗謂心忡脈亂是也。」此處強調其病因與情志過極、心血虧虛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為無外界驚擾時,仍自覺心慌悸動,脈象多見紊亂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
    長期思慮過度或所願不遂,暗耗陰血,致心失所養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言:「怵惕思慮則傷神。」心神失攝,故發為憕忡。
  2. 心血不足
    「心主血脈」,若血虛不能上奉於心,心體失濡,則悸動不安,此即《丹溪心法》所云「血虛則神不守舍」之理。
  3. 陰虛火旺
    腎陰虧虛,水不濟火,虛火內擾心神,亦可致心悸不寧,常見於勞倦過度或久病傷陰者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自覺心中惕惕然跳動,時作時止,或持續不休,勞累、思慮後加重。
  • 兼症:或伴失眠多夢、健忘眩暈、面色無華;若陰虛火旺者,可見顴紅盜汗、五心煩熱。
  • 脈象:細弱或結代(心血虛);細數(陰虛火旺)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驚悸:多因外驚觸發,時作時止,病勢較輕;憕忡則無外因亦發,病位深而病情重。
  • 胸痹:以胸悶心痛為主,與心血瘀阻相關,而憕忡以悸動為要,虛證為多。

中醫治法

  1. 養血安神
    方選《濟生方》歸脾湯,補益心脾以充心血,適用於思慮傷脾、氣血兩虛者。
  2. 滋陰降火
    天王補心丹加減,滋腎水以清虛火,適用於陰虛火旺、心悸煩熱者。
  3. 調暢情志
    配合疏肝解鬱之法,如甘麥大棗湯,緩解憂思鬱結之因。

古籍補充

《醫宗必讀·悸》分怔忡為「血虛」「痰飲」兩類,而憕忡多屬前者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「真陰精血之虧」為本,需峻補肝腎。此證雖以虛為主,然臨床須辨明夾痰、夾瘀等兼夾證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