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分

定義與範疇

「氣分」為中醫學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三類:

  1. 廣義之氣分
    泛指氣的運行範圍及其相關病證,涵蓋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整體狀態。
  2. 溫病辨證之氣分
    屬衛氣營血辨證體系中的實熱階段,病位以中焦陽明為主,兼涉肺、膽、脾、胃、大腸等臟腑,證候範圍較衛分證更為深層。
  3. 雜病之氣分
    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指寒邪乘陽氣虛弱而結聚於氣分的病證。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氣之流行,常無壅滯,若水飲搏於氣,則氣分結而住」,說明此類病機與氣滯水停密切相關。

氣分證(溫病範疇)

病機特點

氣分證為外感溫熱病邪由表入裏的關鍵階段,邪正相爭劇烈,呈現陽明經、腑實熱或濕熱鬱阻等病理變化。主要特徵為:

  • 但熱不寒:邪已離表,無惡寒表現
  • 熱勢亢盛:高熱、大汗、煩渴
  • 氣機壅滯:肺氣不宣、胃氣不降等臟腑功能失調

常見證型

  1. 熱熾陽明證

    • 主症:壯熱、大汗出、大渴引飲、面赤、脈洪大
    • 病機:陽明經熱熾盛,津液耗傷
    • 代表方劑:白虎湯
  2. 陽明腑實證

    • 主症:潮熱、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、脈沉實
    • 病機:燥屎內結,腑氣不通
    • 代表方劑:大承氣湯
  3. 邪在少陽證

    • 主症: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、脈弦
    • 病機:少陽樞機不利,膽火內鬱
    • 代表方劑:小柴胡湯
  4. 濕熱困脾證

    • 主症:身熱不揚、脘痞嘔惡、苔黃膩
    • 病機:濕熱交蒸,困阻中焦
    • 代表方劑:王氏連朴飲

雜病氣分(《金匱要略》體系)

病機與表現

此類氣分病屬內傷雜病範疇,主要因陽氣虛弱,寒飲停聚,阻滯氣機所致。臨床特徵包括:

  • 氣結水停:心下堅滿如盤,腹脹有形
  • 寒象明顯:手足不溫,畏寒喜暖
  • 脈象特徵:沉弦或緊

治法與方藥

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」的治療原則,強調溫陽化氣以散寒飲。代表方劑如:

  •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:溫陽散寒,化氣行水
  • 枳朮湯:行氣消痞,健脾利濕

氣分與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與衛分關係
    衛分證為溫病初起階段,病位在表;氣分證則邪已入裏,但尚未深入營血,二者可相互傳變。

  2. 與血分區別
    氣分以無形之熱盛為主,血分則見耗血動血之象(如斑疹、出血、神昏等)。
  3. 與三焦辨證關聯
    氣分證多對應中焦病變,但上焦肺熱壅盛、下焦濕熱下注亦屬廣義氣分範疇。

此概念體系體現中醫對疾病層次與傳變的精密辨識,為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