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分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分寒
定義
氣分寒為中醫病證名,指寒邪侵襲人體氣分所致之證候,多與素體脾胃陽虛相關。寒邪客於氣分,陽氣受遏,運行不暢,臨床可見畏寒、肢冷、脘腹冷痛等症。此證屬「寒證」範疇,然病位偏重於氣分,與血分寒(如寒凝血瘀)有所區別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不足:素體脾胃虛弱,中焦陽虛,氣化無力,寒邪易乘虛內侵。
- 外寒直中:外感寒邪,由表入裏,直犯氣分,尤常見於過食生冷或久居寒濕之地者。
- 氣機鬱滯:氣分運行不暢,陽氣不布,局部失溫,漸生內寒。
臨床表現
- 全身症狀:畏寒喜暖、手足不溫、精神萎靡。
- 脾胃症狀:脘腹冷痛、得溫則減、嘔吐清水、大便溏薄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弦緊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陽散寒、調和氣分,常用方劑如下:
-
桂枝加附子湯
- 組成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附子。
- 方義:桂枝湯調和營衛,附子溫補元陽,共奏溫通氣分、散寒固表之效。
- 適用:氣分寒兼表陽不固,見汗出惡風、四肢拘急者。
-
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
- 組成:桂枝、芍藥(加倍)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- 方義:重用芍藥緩急止痛,人參益氣助陽,針對氣分寒兼氣血不足之脘腹冷痛。
鑒別診斷
- 衛分寒:寒邪在表,以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脈浮緊為主,宜麻黃湯類。
- 血分寒:寒凝血脈,見痛經、肢端青紫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補充說明
氣分寒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損傷脾腎之陽,轉為「陰寒內盛」之證,甚則出現「寒厥」,需以四逆湯類急救回陽。臨證時須辨明寒邪淺深與兼夾,靈活化裁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