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分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分證,是指溫熱病的化熱階段。臨床以發熱不惡寒,舌苔轉黃為特點。多從衛分證轉來,或由伏熱內發。病機以中焦陽明(胃、腸),也包括肺、脾、膽等臟腑。如熱結胃腸則口渴引飲,大便秘結或下利;濕熱交阻中焦脾胃,則胸悶脘滿、舌苔膩滯;熱鬱於肺則鼻煽氣促、咳嗽痰黃;或熱毒壅盛;或邪傳少陽等。

氣分證的病因病機,是由於外邪侵襲人體,內生伏熱,或飲食不節,情志所傷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氣機升降失常,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。

氣分證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發熱、口渴、大便秘結或下利、胸悶脘滿、舌苔膩滯、鼻煽氣促、咳嗽痰黃等。

氣分證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、健脾利濕、化痰止咳等為主。

氣分證的預後,一般來說是比較好的,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者病情嚴重,則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
以下是《溫病條辨》中關於氣分證的論述:

「氣分證,即溫熱病之化熱階段。其發熱不惡寒,舌苔轉黃,多從衛分證轉來,或由伏熱內發。病機以中焦陽明(胃、腸),也包括肺、脾、膽等臟腑。如熱結胃腸則口渴引飲,大便秘結或下利;濕熱交阻中焦脾胃,則胸悶脘滿、舌苔膩滯;熱鬱於肺則鼻煽氣促、咳嗽痰黃;或熱毒壅盛;或邪傳少陽等。」

「治法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、健脾利濕、化痰止咳等為主。若熱結胃腸,可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芒硝等清熱瀉火;若濕熱交阻中焦脾胃,可用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薏苡仁等健脾利濕;若熱鬱於肺,可用桑葉、菊花、薄荷、桔梗等疏風散熱;若熱毒壅盛,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;若邪傳少陽,可用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等疏肝解郁、和解少陽。」

「氣分證的預後,一般來說是比較好的,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者病情嚴重,則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