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分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分證
氣分證為中醫溫病學重要證候之一,屬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,邪氣由表入裡的化熱階段。其特徵為病邪已脫離衛表,深入臟腑,正邪交爭劇烈,臨床以「但熱不寒」為主要表現,伴隨裡熱熾盛之象。
病因病機
氣分證多由衛分證傳變而來,亦可因伏熱內發,或外邪直中氣分所致。病位主要涉及中焦陽明(胃、腸),亦可波及肺、脾、膽等臟腑。邪熱入裡,正氣抗邪,故發熱明顯而不惡寒;熱盛傷津,則舌苔由白轉黃,脈象洪大或滑數。
臨床表現與分型
-
陽明熱盛
- 邪熱熾盛於胃腸,症見高熱、大汗、大渴引飲、面赤心煩。
- 若熱結腸腑,可見腹滿硬痛、大便秘結,或熱結旁流(下利臭穢);舌紅苔黃燥,脈沉實。
-
濕熱蘊中
- 濕熱交阻於脾胃,氣機不暢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嘔惡納呆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。
- 若濕重於熱,則苔白膩;熱重於濕,則口渴明顯、尿赤。
-
肺熱壅盛
- 邪熱鬱肺,肺失宣降,症見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,甚則鼻翼煽動;兼見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。
-
少陽鬱熱
- 邪傳少陽,樞機不利,症見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、心煩喜嘔;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發熱不惡寒、舌苔黃、口渴。
- 兼症:依病位不同,或見便秘、咳喘、胸悶等臟腑熱象。
- 鑑別:與衛分證(惡寒發熱、苔薄白)及營血分證(身熱夜甚、神昏譫語)相區分。
氣分證的治療以清泄裡熱為主,根據病位及兼夾病邪(如濕、毒、瘀),選用白虎湯、承氣湯、蒿芩清膽湯等方劑,務使邪熱得解,氣機通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