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府

氣府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京門穴。京門穴屬足少陽膽經,為腎之募穴,意指此穴為腎臟經氣匯聚之處,具有調節腎氣、疏利肝膽之效。

定位與取穴

京門穴位於人體側腹部,當第十二肋骨游離端之下際。具體取穴方法為:側臥或正坐,沿側腹部觸摸至最下方之浮肋(第十二肋)尖端,其下緣凹陷處即為本穴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  1. 經脈所屬:京門穴屬足少陽膽經,為膽經與腎經氣血交會之處。
  2. 募穴意義:作為腎之募穴,京門穴直接反映腎臟功能狀態,臨床常用於診治腎系疾病。

功能主治

京門穴主要作用於調理腎氣、疏泄肝膽,其主治範圍包括:

  • 腎系病症:腰痛、遺尿、小便不利、水腫等腎氣不固或氣化失常之證。
  • 肝膽疾患:脅痛、腹脹、消化不良等肝膽氣機鬱滯症狀。
  • 局部病症:側腹痛、肋間神經痛等經絡循行部位之不適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理論中,腎為先天之本,主水液代謝與生殖機能,而京門穴作為腎之募穴,可通過針刺或艾灸激發腎氣,協調水液運行。此外,膽經循行於體側,與肝經相表裏,故京門穴亦能調和肝膽氣機,緩解因情志不暢所致之氣滯症狀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腎俞穴太溪穴,增強補益腎氣之效,適用於腎虛腰痛。
  • 陽陵泉穴期門穴,疏肝利膽,治療脅痛、黃疸。

操作手法

臨床多以針刺或溫灸施治: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側腹。
  • 艾灸:以溫和灸或隔薑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病症。

古籍記載

《針灸甲乙經》明確記載京門穴為「腎募」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其「主水道不利,腰痛不可俯仰」之功。此穴名「氣府」,突顯其為腎氣輸注之門戶,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

綜上,氣府(京門穴)為中醫針灸學中調理腎氣與肝膽之要穴,其理論與應用深植於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