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疳
氣疳,出自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為中醫疳證之一,又稱「肺疳」。其病機主要與肺氣虛弱、脾胃失調相關,多見於小兒,因飲食不節、調護失當,導致氣機鬱滯,久則化熱傷陰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肺脾兩虛:肺主氣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肺氣失養,則氣虛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- 積滯化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積滯中焦,鬱而化熱,上灼肺津,導致肺陰虧損,氣機不暢。
- 外邪犯肺:肺為嬌臟,外感風熱或燥邪,久咳傷肺,氣陰兩傷,進一步加重疳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形體消瘦、毛髮枯槁、面色萎黃、咳嗽氣短、聲音低微。
- 兼症:口乾唇燥、潮熱盜汗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或乾結。
- 舌脈:舌質淡紅或偏紅,苔少或薄黃,脈細弱或細數。
證候分型
- 肺氣虛型:以氣短乏力、自汗易感為主,治宜補益肺氣,方用補肺阿膠湯加減。
- 肺陰虛型:以乾咳少痰、咽乾盜汗為主,治宜滋陰潤肺,方用沙參麥冬湯合百合固金湯。
- 脾肺兩虛型:兼見食少便溏、倦怠乏力,治宜健脾益肺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治法與方藥
- 補氣養陰:黃耆、黨參、太子參等益氣生津。
- 清熱潤肺:麥冬、天冬、桑白皮等清肺熱、養肺陰。
- 健脾消積:茯苓、白朮、山楂等健脾助運,佐以陳皮、枳殼理氣和中。
氣疳的調治需注重肺脾同調,兼顧氣陰,臨床須辨明虛實主次,靈活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