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高

證名,指胸中滿悶、氣息急促不平之症,與「息高」義同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「上盛則氣高。」意指上焦氣機壅盛,導致氣息不降,發為喘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壅上焦
    外感六淫(如風寒、風熱)或痰濁、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肺絡,使肺氣宣降失常,氣機壅滯於上,表現為胸膈脹滿、呼吸急促,甚則喘息不得臥。此類多屬實證,常見於喘證、肺脹等病。
  2. 下虛上盛
    因腎元虧虛(尤以腎不納氣為主),真陽浮越,下焦虛衰而氣無所根,反逆衝於上,形成上盛下虛之候。症見喘促短氣、呼多吸少,伴腰膝痠軟、脈沉細等。此類屬本虛標實,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者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氣高
    痰聲漉漉、胸悶咳嗽、脈象浮滑或弦緊,苔厚膩,多因外邪或痰瘀內阻。
  • 虛證氣高
    氣短難續、動則加劇、脈沉弱或浮大無根,舌淡少苔,責之腎不攝納或陽氣外越。

相關典籍延伸
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「肺藏氣」,若肺失肅降,則「氣上而不下」;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虛實,強調「實喘者有邪,邪氣實也;虛喘者無邪,元氣虛也」,與氣高之病機相互呼應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