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膈

氣膈為中醫「五膈」之一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四,屬膈證範疇。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相關,尤以惱怒過甚為關鍵,致使肝木橫逆乘脾,氣機升降失常,形成胸膈痞塞之證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五鬲氣候》指出:「氣鬲之為病,胸脅逆滿,咽塞,胸鬲不通,惡聞食臭。」此因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鬱結,肝氣鬱滯,則克伐脾土,導致中焦氣機壅滯。氣滯日久,可進一步影響三焦水道與腸腑傳導,故臨床或兼見大小便閉澀、時有嘔逆等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胸脅脹滿:肝經循行兩脅,氣滯則經絡不通,發為脹滿。
  2. 咽喉噎塞感:氣機上逆,阻於咽嗌,如物梗阻。
  3. 胸膈痞悶:中焦氣結,升降失司,故覺胸中窒塞。
  4. 厭食:脾胃受肝氣所乘,運化失職,故惡聞食臭。
    若病程遷延,脾胃陽氣受損,可兼見面色萎黃、心腹冷痛、食不知味等虛寒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氣滯為主:治宜疏肝理脾、降逆開鬱。
    • 七氣湯(《千金要方》):以半夏、厚朴、茯苓等化痰行氣,適用於氣逆痰阻。
    • 四七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由半夏、厚朴、紫蘇葉、生薑組成,長於解鬱寬中。
  2. 脾胃虛寒:若見久病體弱、心腹痞滿者,當溫中行滯。
    • 《聖惠》沈香丸:以沉香、附子、木香等溫通散寒,健脾消痞。

辨證要點
氣膈需與其他四膈(憂膈、食膈、寒膈、熱膈)鑑別,其特徵在於「氣滯」為核心病機,且多伴隨情志誘因。治療時需分清新久虛實,氣鬱初起宜宣暢,久病夾寒則需溫通,並佐以調暢情志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