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功,乃中華傳統養生術語,屬中醫調攝身心之重要技法。其以意識導引為核心,透過自主調節形、息、意三者,達到形神共養、祛疾延年之效。此術肇源上古,歷代醫家、道門、儒釋等皆有所闡發,形成體系龐雜而理法精微的養生學問。

氣功三調要旨
《類經》有云:「善養生者,必寶其精,精盈則氣盛,氣盛則神全。」氣功修習首重「調身、調息、調心」三要:

  • 調身:取鬆靜自然之態,或坐或立,骨正筋柔。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,通過形體導引使經脈通暢。
  • 調息:呼吸吐納講究細、勻、深、長,暗合《難經》「肺主氣,司呼吸」之論,以息調氣,促進宗氣生成。
  • 調心:意守丹田或存想內景,契合《素問》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之旨,使心神內守而五臟安和。

歷史源流與流派
氣功之術可追溯至先秦,《莊子》載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」即為吐納之法;馬王堆帛書《導引圖》更繪有具體形術。歷代發展出:

  • 醫家氣功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導引法以療疾,強調「以意引氣,通經活絡」。
  • 道家氣功:重內丹修煉,《黃庭經》言「仙人道士非有神,積精累氣乃成真」,以周天運轉煉化精氣神。
  • 佛門止觀:天台宗《小止觀》融調息與觀想,謂「安心息慮,氣道和暢」。

功法分類

  • 靜功:如坐忘、內丹,以守一存神為主,《性命圭旨》稱「心不動念,無來無去」。
  • 動功:若五禽戲、八段錦,外動內靜,《聖濟總錄》云「導引按蹻,使氣血周流」。

氣功與中醫理論
其理根於陰陽五行、臟象經絡:

  1. 培補元氣:《醫門法律》謂「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」,通過調息培育先天之氣。
  2. 疏通經絡:以意領氣貫注奇經八脈,如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言「內景隧道,惟返觀者能照察之」。
  3. 調和臟腑:按五行相生,意守特定穴位以調理相應臟器,如「六字訣」以發音配屬五臟。

此術非僅養生之技,實為融攝中醫精髓的生命修持之道,歷千載實踐而愈顯其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