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鼓,病證名。鼓脹之一。

1.氣機鬱滯所致鼓脹。見《萬病回春.鼓脹》:「中空無物,有似於鼓,小便短澀不利,其病膠固,難於治療,用分消湯加減。」

2.氣虛所致全身腫脹。見《石室秘錄.內傷門》:「氣臌乃氣虛作腫,似水臌而非水臌也。其症一如水鼓之狀,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。必先從腳面腫起,後漸漸腫至上身,於是頭面皆腫者有之。」治以健脾行氣加利水之藥,方用消氣散。勿以水臌法治之。並禁食鹽。

氣鼓是一種鼓脹的病證。鼓脹是指全身或局部腫脹,如皮膚緊繃、脹滿、發亮,按之凹陷不易恢復,並伴有疼痛、發熱、煩躁等症狀。氣鼓是由於氣機鬱滯所致,主要表現為腹脹、胸悶、噯氣、打嗝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暢等症狀。氣鼓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健脾行氣、利水消腫為主,常用方劑有分消湯、消氣散等。

氣鼓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,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 2.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 3.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 4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 5.定期體檢,早發現、早治療。

如果出現氣鼓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