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鼓
病證名,屬鼓脹之一,主要分為兩類:一為氣機鬱滯所致之鼓脹,二為氣虛引發之全身腫脹。
- 氣機鬱滯型氣鼓
見於《萬病回春·鼓脹》,其症腹大如鼓,中空無物,小便短澀不利。病因多由情志不舒、肝氣鬱結,或飲食失節,導致氣機壅滯,三焦不利,水濕停聚而成。此病纏綿難癒,治療當以疏肝理氣、分消水濕為主,可用分消湯加減,方中常配伍柴胡、香附、陳皮等行氣之品,佐以茯苓、澤瀉等利水滲濕之藥,使氣行水消。 - 氣虛型氣鼓
見於《石室秘錄·內傷門》,症見全身腫脹,按之皮肉不如泥,腫勢多從腳面起始,漸次上行,甚則頭面皆腫。此因脾胃氣虛,運化無權,氣不化水,水濕泛溢肌膚所致。與水鼓之症相似,然治法迥異,不可單純利水,當以健脾益氣為主,輔以行氣利水,方用消氣散。此證尤忌過用攻逐,更禁食鹽,以免傷正助濕。
氣鼓之辨證,需詳察病因病機,氣滯者重在疏導,氣虛者重在補益,兼顧水濕調理,方能切中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