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鼓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鼓法
氣鼓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治療胸部肋骨骨折或錯位之復位。其原理在於借助患者自身呼吸氣機之鼓盪,配合外施手法,使內陷或外突之骨端歸復原位。
操作步驟
- 體位準備:令患者仰臥,於背部墊高,使胸部略呈挺起之勢,以利後續氣機充盈。
- 呼吸配合:囑患者深吸氣,使胸腔充分擴張,此時助手以雙手穩按患者腹部,限制其氣機下趨,迫使氣聚於胸。此舉能令胸腔內壓增高,形成「內鼓」之力。
- 手法復位:術者趁氣鼓之際,以指或掌按壓骨折或錯位處突出之骨端,借內外二力相合,使內陷者外托、外突者內收,兩相契合以復其位。
中醫理論依據
氣鼓法融合「氣行則血行,血行則骨續」之理念。胸腔為宗氣所聚,深呼吸時,宗氣鼓動,推動經絡氣血運行,輔以手法導引,可調節骨節錯縫。此法不僅著眼於形質復位,更重視氣機流通,符合中醫「動靜結合」之治療原則。
適應範圍
主要適用於單純性肋骨骨折或輕微錯位,尤以胸肋關節紊亂者為宜。若骨折嚴重或伴隨內傷,則需綜合其他療法。
氣鼓法體現中醫「以氣運力」之特色,通過內外協調,達到「骨正筋柔」之效,為正骨術中獨具巧思的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