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耗
病證名,指人體內氣過度耗損所引發的證候,屬中醫「九氣」病機之一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舉痛論》:「勞則氣耗」,意指過度勞累(包括形勞、神勞或房勞)會導致正氣虛損,機能衰退。
病因病機
- 勞倦過度:
- 形勞:體力勞動過度,如長期體力透支或運動過量,使氣隨汗泄,損及脾肺之氣。
- 神勞:思慮、用腦過度,暗耗心脾之氣,尤易影響中焦運化。
- 房勞:腎精過度耗泄,累及腎氣,甚則「精虧氣無以生」。
-
慢性疾病消耗:
久病正氣漸衰,氣化功能減弱,如肺癆、消渴等病,易致氣虛不固。 - 其他因素:
如大汗、大瀉、失血等,均可能直接或間接耗傷元氣。
臨床表現
氣耗的症狀以「虛」為核心,常見:
- 全身性虛弱: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動則氣喘。
- 臟腑功能減退:
- 肺氣耗:呼吸短促、聲低、自汗。
- 脾氣耗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。
- 腎氣耗: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。
- 氣不固攝:如易感冒、汗出不止,或滑精、早泄等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氣虛:泛指氣的不足,涵蓋範圍較廣;氣耗則強調「耗損」的動態過程,多與過勞或急性消耗相關。
- 氣脫:為氣耗之極危階段,表現為氣息微弱、冷汗淋漓等亡陽之象,屬急症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到:「五臟主藏精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。」說明氣耗與精血虧損密切相關。此外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脾胃一傷,五亂互作」,指出中氣耗損可引發多系統失衡。
氣耗的調治需辨明所涉臟腑,常見以補氣為本,如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,並結合靜養以減少進一步消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