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喉,又稱「喉」,為中醫解剖學之重要術語,首見於清代醫家鄭梅澗所著《喉風論》。其書云:「喉通天氣,呼吸之道也,俗名氣喉。」此說揭示氣喉乃人體與天地清氣相通之門戶,主司呼吸之樞紐,屬肺系之要衝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氣喉為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。」其中「肺系」即包含氣喉結構。足陽明胃經亦循行於此,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胃經「循喉嚨而入缺盆」,故氣喉功能與肺胃二臟密切相關。

在生理功能上,氣喉具三項要務:一為「司呼吸」,為宗氣出入之通道,《醫宗金鑒》稱「喉為肺之系」;二為「行音聲」,與會厭共構發聲之器,《類經》謂「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」;三為「御外邪」,其黏膜茸毛有「闔邪外出」之效,此即《溫病條辨》所言「喉主天氣」之深意。

病理方面,氣喉病變多現「喉風」、「喉痹」之證。《喉科指掌》分喉風為十二症,皆與風火痰熱搏結氣喉有關。若肺胃熱盛,常致氣喉紅腫疼痛;虛火上炎則見喉乾澀;風寒外束可發喉癢咳嗽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更詳述「氣喉癰」之辨證,強調「形如圓眼,赤脈纏繞」者屬急症。

歷代醫家重視氣喉診法,《望診遵經》載「喉紅主熱,白主寒,暗滯主瘀」;《脈經》亦言「肺脈浮滑主喉中鳴」。治療上,針灸取天突、廉泉等穴;方藥則有《喉科紫珍集》清咽利膈湯等名方,皆體現中醫對氣喉調治之獨到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