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化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化不利,又稱氣化無權,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陽氣虛衰,無法正常推動氣化功能,導致生化代謝障礙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氣化則能出焉」之理論,為三焦與膀胱功能失調的核心病機。
【核心病機】 氣化不利本質為陽氣不足,無法溫煦臟腑經絡,致使水穀精微之運化、輸布與代謝失常。其病變涉及「氣-形-精」轉化障礙,具體表現為:
- 水液代謝失司:陽虛不能化氣行水,致痰飲內停、水濕瀦留
- 精微化生不足:脾失溫運則穀不化精,腎失蒸騰則精不化氣
- 濁物排泄障礙:三焦決瀆不利,膀胱氣化失常,小便閉癃
【臟腑辨證】 ■ 實證(病在六腑) ・膀胱氣滯:小便澀痛、小腹脹滿,舌苔黃膩,脈弦數 ・三焦壅塞:身腫按之凹陷,胸悶嘔惡,脈沉滑
■ 虛證(病在五臟) ・肺虛失宣:頭面浮腫、咳喘痰白,脈浮弱 ・脾陽不振:脘痞便溏、肢冷倦怠,舌淡胖有齒痕 ・命門火衰: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,脈沉遲無力
【證候特點】 ・上焦氣化不利:多見霧露不散,頭暈胸悶 ・中焦氣化不利:常見脘腹脹滿,穀食不化 ・下焦氣化不利:每發癃閉淋瀝,下肢浮腫
【經典理論依據】 《素問・靈蘭秘典論》云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氣化之源,總在命門,陽氣充足,則升降不失其度。」說明氣化功能根於腎陽,賴三焦通道以實現。
【病理演變】 初起多現水腫、痰飲等標實之證,久則耗氣傷陽,形成「陽虛水停」之本虛標實格局。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發展為「水氣凌心」、「濕濁蒙竅」等危重證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