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緩
氣緩為中醫術語,指心氣舒緩的狀態,屬《黃帝內經》所論「九氣」之一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明確提出:「喜則氣緩」,意指過度喜樂會導致心氣渙散,使氣機弛緩失調。此概念與中醫情志致病理論密切相關,強調情緒過極對氣機運行的影響。
氣緩的生理與病理機制
- 生理層面:
正常情況下,喜樂能調和氣血,使心神舒暢,營衛調和。《靈樞·本神》提到:「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」,適度喜悅有助氣血流通,但過度則反致氣機弛緩。心主神明,過喜易傷心氣,使心神外馳,氣血渙散,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、懈怠乏力等。 - 病理表現:
氣緩過甚時,可出現「喜傷心」的證候,如心悸、怔忡、精神恍惚,甚則氣血耗散。《類經·疾病類》註解:「喜則氣緩,緩則氣消,故傷心。」臨床上可見於長期情緒亢奮或突發狂喜者,其氣機失於收攝,導致心陽不固。
與其他氣機失調的區別
氣緩不同於「氣滯」(氣機鬱滯)、「氣逆」(氣機上逆)等病理狀態,其特點在於「弛緩不收」。與「氣虛」雖皆見乏力,但氣緩多因情志過極而致氣機渙散,氣虛則屬先天不足或後天耗傷,兩者病機有異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九氣學說:
《素問》將氣緩歸為九氣之一,與怒則氣上、悲則氣消等並列,反映情志變動對氣機的定向影響。此理論為後世「七情內傷」學說奠定基礎。 - 五行關聯:
心屬火,過喜為火之極,火亢則耗散心氣,甚則「子盜母氣」累及肝木(如狂喜後出現焦躁不安),或「火不生土」影響脾胃運化(如喜後食欲減退)。
古籍論述選錄
- 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要訣》:「喜傷心者,神憚則氣散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釋:「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」指出氣緩失調可漸發展為神志異常。
氣緩的理論不僅涵蓋情志致病機轉,亦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對理解情緒與健康的互動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