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黃

氣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三十六黃範疇,首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與《聖濟總錄》。其病機多與氣機鬱滯、濕熱內蘊相關,臨床以黃疸伴隨氣滯症狀為特徵,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、證候表現及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氣黃之成因,主要因情志不暢、飲食失調,導致肝脾氣機鬱滯,進一步影響水濕運化。氣滯則濕停,濕鬱化熱,熏蒸膽汁外溢肌膚,故發為黃疸。此外,若素體氣虛,推動無力,亦可使濕濁內停,加重病情。

證候特徵

  1. 黃疸表現:初起可見兩腳黃腫,漸及全身,面目虛黃,色澤偏暗滯。
  2. 氣滯症狀:上氣心悶、腹脅脹痛,甚則睡臥不安,此因肝鬱氣滯,橫逆犯胃所致。
  3. 濕熱下注:小便淋澀不利,大小便難,反映濕熱下注膀胱與腸道。
  4. 陽氣不達:兩腳冷疼,乃氣機阻滯,陽氣不能溫煦四末之象。
  5. 心神不寧:心中戰悸(驚悸),為氣鬱化火,擾動心神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灸烙法:古代常用外治法,透過灸烙特定穴位(如足三里、三陰交)以溫通經絡、行氣化濕。
  2. 內服方劑
    • 葫蘆飲方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:以葫蘆(苦葫蘆或甜葫蘆)為主藥,性味甘淡,能利水消腫,配伍木香、檳榔等行氣之品,共奏行氣利濕退黃之效。
    • 加減應用:若氣鬱甚者,可佐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;濕熱偏重者,加茵陳、梔子清熱利濕。

與他證鑑別

氣黃需與「脾黃」區分,後者以脾虛濕困為主,常見倦怠、食少便溏;而氣黃則突出氣滯脹滿、兩腳冷疼等症。此外,與「陽黃」「陰黃」相較,氣黃之黃疸色澤多暗滯,且兼明顯氣機不暢之象。

古籍補充

《太平聖惠方》強調氣黃「狀似脾黃」,實為提示二者皆屬黃疸,但病機有異;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描述其「心中戰悸」,凸顯氣鬱化火之變證,為臨床辨證要點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不涉現代醫學解釋或治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