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機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機不利

定義
氣機不利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運行不暢或升降出入功能失調,導致氣化過程受阻。此概念源自中醫對「氣」的整體觀,認為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其運行通暢與否直接影響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。

病理機制

  1. 臟腑氣化失調
    中醫認為,臟腑之氣各有其運動規律,如脾主升清、胃主降濁,肝主疏泄、肺主宣降等。當氣機不利時,臟腑氣化功能紊亂,可能表現為:

    • 升降失常:如脾氣不升則腹瀉、頭暈;胃氣不降則呃逆、嘔吐。
    • 出入障礙:如肺氣壅滯則胸悶咳嗽;肝氣鬱結則脅脹煩躁。
  2. 經絡氣血阻滯
    氣機不利常伴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局部脹痛或功能障礙,如胸脅脹滿、脘腹痞悶等,與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不通則痛」之理相符。

臨床表現
氣機不利的症狀多樣,常見以下範疇:

  • 消化系統:腹脹、腹痛、噯氣、便秘或泄瀉(因脾胃升降失司)。
  • 呼吸系統:胸悶、咳嗽、氣短(肺氣宣降失常)。
  • 情志方面:抑鬱易怒、脅肋脹痛(肝氣鬱滯)。
  • 二便異常:小便澀滯、大便不調(三焦氣化不利)。

病因探討

  1. 情志因素
    七情過極(如憂思、憤怒)易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即《素問》所言「百病生於氣」。
  2. 飲食勞倦
    過食生冷或勞累過度,損傷脾陽,使中焦氣機壅塞。
  3. 外邪侵襲
    風寒濕熱等外邪阻遏經絡,影響氣血運行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結胸」即屬氣機痞塞之證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氣滯:專指氣的運行受阻,局部症狀明顯(如脹痛),屬氣機不利的具體表現之一。
  • 氣逆:氣機升降失常中以「上逆」為主,如嘔吐、咳喘,與氣機不利的廣泛性失調有所不同。

中醫治療原則
治療以「調氣」為核心,根據病位與病性選用不同治法:

  • 疏肝理氣:如柴胡疏肝散治肝鬱氣滯。
  • 和胃降逆:如旋覆代赭湯調理胃氣上逆。
  • 宣肺開鬱:如半夏厚朴湯化解肺氣壅滯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氣之為病,不外滯、逆、陷、閉四端」,其中「滯」即氣機不利之基礎;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行氣之法,惟在調其升降。」顯示氣機調暢對生理平衡的重要性。

氣機不利作為中醫核心病機之一,其辨證需結合臟腑經絡與氣血關係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