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積

病證名,屬中醫「九積」之一,指因氣機鬱滯不暢,久而形成積聚之證。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卷三:「氣枳,噫氣痞塞,木香、檳榔之類,甚則枳殼、牽牛。」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相關,如長期憂思鬱怒,導致肝氣疏泄失常,氣滯血瘀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,形成有形或無形之積。

病因病機

氣積的核心病機為「肝鬱氣滯」,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致使中焦氣機壅塞。氣滯日久,可影響津液輸布而生痰濕,或阻礙血行而成瘀,形成「痰氣互結」或「氣滯血瘀」之變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胸悶痞塞:自覺胸中氣機不暢,似有物阻。
  • 噯氣頻作:噯後稍舒,因氣滯暫得宣通。
  • 脅腹脹滿:時輕時重,或觸及游走性痞塊,按之柔軟無定處。
  • 情緒相關:症狀常隨情志波動而加劇,如憂鬱、惱怒後明顯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單純氣滯型:以脹滿、噯氣為主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  2. 氣滯痰阻型:兼見痰多黏稠、脘悶納呆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3. 氣滯血瘀型:脅腹刺痛、固定拒按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主方:以疏肝理氣為原則,常用《大七氣湯》(青皮、陳皮、藿香、桂枝、甘草等)或《四逆散》(柴胡、枳實、白芍、甘草)加減,佐香附、鬱金、青皮等增強行氣解鬱之效。
  • 隨證加減
    • 痰阻者加半夏、厚朴;
    • 血瘀者加丹參、川芎;
    • 食滯者加山楂、神麴。

相關疾病

氣積證候可見於現代醫學之「慢性胃炎」、「胃腸功能紊亂」、「膽囊炎」等,尤其常見於壓力相關之功能性消化不良。中醫強調「治氣為先」,透過調暢氣機,恢復臟腑升降之常,以達「積消氣順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