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極
定義與病因
氣極為中醫「六極」之一,屬虛勞病證範疇,以臟腑氣虛為核心病機。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指出:「氣極,令人內虛,五臟不足,邪氣多,正氣少,不欲言。」此證多因長期勞倦過度、久病耗損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正氣虛衰,外邪乘虛內侵,形成正虛邪戀之重證。
病機與證候
氣極的病理關鍵在於「氣虛」與「邪滯」並存,臨床可分為「偏虛」與「偏實」兩類證型:
-
偏虛證
- 主證:氣短懶言,語聲低微,入夜後症狀加重,周身乏力,皮毛枯槁無澤。
- 病機:肺脾氣虛,宗氣不足,衛外不固,津液失於濡養。
- 治法:補益元氣,健脾益肺。
- 方藥:
- 訶黎勒丸(《聖惠方》):訶子、人參、白朮等,收斂固脫兼補氣。
- 鐘乳石散(《千金方》):鐘乳石溫腎納氣,配伍黃耆、甘草補益中焦。
- 益氣丸(《證治準繩》):以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為主,專補脾肺之氣。
-
偏實證
- 主證:喘促胸悶,心煩易怒,脘腹脹滿,口咽乾燥,或見發熱、咯血。
- 病機:氣虛兼夾痰瘀、鬱火,邪實壅滯,氣機升降失常。
- 治法:瀉實調氣,佐以扶正。
- 方藥:
- 麻黃散(《聖濟總錄》):麻黃宣肺平喘,佐杏仁、甘草調氣降逆。
- 前胡湯(《外臺秘要》):前胡、半夏化痰寬胸,配伍人參、生薑益氣和中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與「六極」關係:氣極與筋極、骨極、血極、肉極、精極並列,反映氣、血、精、形體的極度虧損,屬《內經》「五勞所傷」之深化。
- 臟腑定位:以肺、脾、腎三臟為主,肺主氣司呼吸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腎為氣之根,三者虛損則氣極易成。
- 氣化失司:氣極患者常見「升降失常」,如清陽不升(頭暈倦怠)、濁陰不降(腹滿噯氣),可參《脾胃論》補中益氣法加減。
古籍補充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氣極「羸瘦短氣,晝差暮甚」,強調晝夜陽氣消長對症狀的影響;《醫宗金鑒》則以「氣極者,正氣耗散」概括,主張緩補為先,忌峻烈攻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