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氣交」詳解

「氣交」為中醫理論中描述陰陽二氣相互交會、運化的重要概念,源自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:「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」意指天地陰陽之氣交融互動,方能化育萬物生機。此概念不僅體現自然界運行的規律,亦與人體氣機升降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「氣交」的哲學與理論基礎

  1. 天地氣交與自然規律
    中醫認為,天地之氣以陰陽為綱,清陽上升為天,濁陰下降為地,而陰陽二氣於天地間交會,形成動態平衡,推動四季更迭與萬物生長。如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所言:「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」此升降相因的過程即為「氣交」的具體表現。
  2. 人體氣機的「氣交」
    人體氣血運行亦遵循此理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共為中焦樞紐,促成清濁之氣的上下交泰;肺主宣發肅降,調節氣機出入;腎水上升、心火下降,形成水火既濟。若氣交失常,則可能出現氣滯、氣逆或氣陷等病機。

「氣交」與中醫臨床的關聯

  • 臟腑氣化功能:三焦為「氣交」之通道,主持諸氣,通行水道。若三焦氣化不利,可影響水液代謝與氣血輸布。
  • 經絡氣血運行:十二經脈中,手足三陰三陽經通過表裡相合、流注交接,實現氣血周流,亦是「氣交」的微觀體現。
  • 病理影響: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陽樞機不利」,即因少陽經居半表半裡,氣交受阻而見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等證。

古籍中的延伸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闡釋「氣交」與人體健康的關係,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到:「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」說明先天之氣與後天水穀之氣需通過「氣交」結合,方能濡養周身。

綜觀之,「氣交」一詞涵蓋中醫對自然與人體氣化運動的核心認知,既是生理活動的基礎,亦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