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腳
氣腳為中醫病名,指因情志失調或寒熱邪毒內侵,導致氣機鬱滯、經絡不通,進而引發以腳膝部位為主要病變的一類證候。其臨床表現多與風邪、歷節、偏枯、癰腫等病證相似,但病位集中於下肢,尤以足膝為著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因素:
中醫認為,七情過極可致氣機逆亂。《中藏經》指出,喜怒憂思等情志失調,可使內氣鬱結,進而流注於下肢,阻滯經絡,形成氣腳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易致肝氣鬱滯,久則化火或挾痰濕下注足膝,引發腫痛、麻木等症。 - 寒熱邪毒:
外感寒熱邪氣或內生毒邪,亦可內侵注腳。寒性收引,易使經脈拘急,氣血凝滯;熱毒熾盛則灼傷經絡,導致局部紅腫熱痛。若正氣不足,邪氣乘虛內陷,鬱於腳膝,則發為氣腳。 - 氣機升降失司:
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若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可與氣滯相搏,下注於足。此外,肺主氣、腎主納氣,若肺腎氣虛,氣行無力,亦可使濁氣沉積於下,誘發本病。
與腳氣之區別
氣腳與腳氣(又稱「腳弱」)雖均以下肢病變為主,然病因病機迥異:
- 氣腳:邪由內生,因情志或寒熱邪毒自臟腑內發,注於腳膝,病勢多由上而下。
- 腳氣:邪從外受,因風濕毒邪自足部外侵,循經上犯臟腑,病勢由下而上。如《中藏經》所言:「腳氣者,腳膝之疾,從外而入;氣腳者,自內而注於腳。」
臨床表現
氣腳之證候複雜,可因病因不同而異:
- 氣滯型:足膝脹痛,走竄不定,情志波動時加重,或伴胸脅脹滿、噯氣。
- 寒凝型:下肢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皮膚蒼白或青紫。
- 熱毒型:腳膝紅腫灼痛,甚則潰爛化膿,兼見發熱、口渴。
- 痰濕型:足部沉重腫脹,麻木不仁,或見皮下結節,苔膩脈滑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氣腳,首重辨證,常見治法如下:
- 疏肝理氣:適用於情志所傷者,方如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- 散寒通絡:寒邪內侵者,選用當歸四逆湯或烏頭湯。
- 清熱解毒:熱毒熾盛者,投以五味消毒飲合四妙勇安湯。
- 化痰除濕:痰濕下注者,可用二陳湯配合三妙丸。
此外,針灸取穴多以足三里、陽陵泉、三陰交等為主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氣腳之治,貴在審因論治,調暢氣機,使邪去而正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