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街

概念溯源

氣街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概念。《靈樞·衛氣》明確記載:「胸有氣街,腹有氣街,頭有氣街,脛有氣街。」揭示了人體經氣匯聚與輸布的特殊路徑系統。氣街不同於十二正經的線性循行,而是呈現區域性、網絡狀的氣血輸布特徵。

四大氣街分部

頭部氣街

《靈樞》指出:「氣在頭者,止之於腦。」頭部氣街以腦為核心匯聚點,所有上行頭面的經氣最終皆輸注於此。臨床觀察顯示,頭部氣街與手足三陽經、督脈關係密切,形成「頭為諸陽之會」的生理基礎。頭面五官疾患常通過調理此氣街而獲效。

胸部氣街

「氣在胸者,止之膺與背腧」表明胸部氣街有前後兩個樞紐:前為膺(胸骨兩側區域),後為背俞穴(主要指肺俞、心俞等)。這種前後對應關係構成了胸廓氣機升降的通道,解釋了胸悶、咳喘等症為何常取背俞穴治療。

腹部氣街

腹部氣街「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」,顯示其聯繫更為複雜:

  • 背部對應的肝俞、脾俞、腎俞等穴
  • 腹部的衝脈循行路線
  • 臍周動脈搏動處(天樞、大橫等穴附近) 此結構形成了腹診理論的基礎,腹部硬滿、脹痛等症多與此氣街失調相關。

脛部氣街

下肢氣街「止之於氣街與承山、踝上以下」,主要樞紐包括:

  • 氣衝穴(腹股溝動脈搏動處)
  • 承山穴(腓腸肌下)
  • 踝關節上下區域 這解釋了下肢痿痹為何常取這些部位治療,也說明了「治痿獨取陽明」的部分機理。

氣街的現代詮釋

結構特徵

從解剖學角度觀察,四大氣街所在部位均為:

  1. 動脈血管集中分布區
  2. 神經幹線經過處
  3. 肌肉筋膜交匯點 這提示氣街可能是古人對「神經-血管-筋膜」複合結構的整體認識。

功能特點

氣街具有以下生理特性:

  • 橫向聯絡:連接不同經脈在相同部位的氣血運行
  • 縱向調控:調節軀幹與四肢的氣血分配
  • 內外溝通:體表與內臟間的信息傳導通道

臨床意義

氣街理論拓展了經絡辨證的維度:

  • 解釋了「遠道取穴」的機理
  • 說明了「俞募配穴」的基礎
  • 為「全息療法」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針灸治療中,常利用氣街的橫向聯繫特性,採用「上病下取」、「左病右治」等方法。

氣街相關要穴

氣衝穴

別名氣街,屬足陽明胃經,定位於腹股溝動脈搏動處。此穴為:

  • 下肢氣街的關鍵樞紐
  • 調節生殖系統功能要穴
  • 治療下肢痿痹的重要刺激點

承山穴

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腓腸肌肌腹下緣。其特殊作用包括:

  • 緩解小腿痙攣
  • 改善下肢循環
  • 調節膀胱功能

背俞穴群

包括肺俞、心俞、肝俞等,均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。這些穴位:

  • 構成胸腹部氣街的重要組成
  • 直接影響相應臟腑功能
  • 廣泛用於內科病症治療

氣街與其他理論的關係

與標本根結理論

氣街與標本根結理論共同構成了經絡的縱橫聯繫網絡:

  • 標本強調經脈的縱向聯繫
  • 氣街側重區域的橫向整合 二者相互補充,形成立體的經絡調控模型。

與四海理論

《靈樞》記載的「髓海」、「氣海」、「血海」、「水穀之海」與氣街存在功能對應:

  • 頭部氣街通於髓海
  • 胸部氣街連於氣海
  • 腹部氣街應於水穀之海
  • 脛部氣街關乎血海

與皮部理論

氣街為經絡在體表的橫向擴展,而皮部是經絡在皮膚的分區,二者共同構成了體表的經絡感應網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