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結
病證名,屬氣分郁結之證,為中醫「九氣」病機之一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,尤以思慮過度為主要成因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所言:「思則氣結。」意指長期思慮或情緒壓抑,導致氣機運行受阻,滯留於經絡或臟腑,形成局部或全身性的氣滯狀態。
病因病機
氣結的發生與肝、脾兩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則氣機升降失常;脾主運化,思慮傷脾,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,痰氣互結,進一步阻滯氣血運行。臨床常見痰氣交阻於咽喉,表現為「梅核氣」(喉間異物感,吞吐不得),或見胸膈痞滿、噯氣嘔惡等症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氣源流》所載:「有氣結,痰在喉間吞吐不得,膈痞嘔惡者,宜四七湯。」
臨床表現
- 氣滯證候:胸脅脹悶、脘腹痞滿、噯氣頻作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。
- 痰氣互結:咽喉梗阻感(梅核氣)、咳嗽痰黏、舌苔白膩。
- 血行不暢:久病可兼見刺痛、月經不調或經行不暢,舌質暗或有瘀斑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行氣解鬱」為主,佐以化痰、活血:
- 四七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由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蘇葉組成,功專開鬱化痰,主治痰氣交阻之梅核氣。
-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:疏肝理氣,適用於肝鬱氣滯之胸脅脹痛。
- 越鞠丸(《丹溪心法》):通治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六鬱,尤擅解氣結。
相關概念
- 九氣:中醫將氣病歸納為九類,包括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炅、驚、勞、思,氣結屬「思氣」所傷。
- 與「氣鬱」之別:氣結為氣滯之甚,多兼痰濕瘀阻;氣鬱則偏重情志抑鬱,氣機不暢而未成實結。
氣結之證,需辨明病位與兼夾(如痰、瘀)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氣機周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