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結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結腹痛
病證名
氣結腹痛,又稱氣滯腹痛,屬中醫腹痛範疇,因氣機鬱結、運行不暢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腹痛論》,多由情志失調、飲食積滯、勞傷迸氣或起居失節等因素,導致氣血壅滯,經絡不通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- 七情郁結:憂思惱怒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橫逆犯脾,致腹中氣結作痛。
- 氣食相凝:飲食不節,食滯中焦,阻礙氣機升降,氣滯與食積互結,引發脹痛。
- 勞傷迸氣:用力過度或姿勢不當,氣行驟然受阻,局部氣血瘀滯,發為疼痛。
- 痰凝血瘀:氣滯日久,津液不布,聚而生痰;或氣滯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加重腹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胸腹脹滿疼痛,痛處遊走或固定,時輕時重。
- 特徵:失氣(排氣)後痛減,氣機閉阻時痛甚;嚴重者痛引心背,伴噯氣、矢氣不暢。
- 兼症:或見脅肋脹悶、噁心嘔逆,或大便不調(便秘或溏滯)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氣滯脹滿型
- 證候:脘腹脹痛,叩之如鼓,情緒波動時加劇。
- 治法:疏肝理氣,和胃消脹。
- 方藥:
- 枳樸香砂湯(枳實、厚朴、木香、砂仁)行氣寬中。
- 木香調氣散(木香、白豆蔻、丁香、檀香)調暢氣機。
-
痰氣互結型
- 證候:腹痛牽引背心,胸悶痰多,舌苔白膩。
- 治法:化痰散結,理氣止痛。
- 方藥:二陳四七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厚朴、紫蘇葉)化痰行氣。
-
氣食交阻型
- 證候:腹痛拒按,噯腐吞酸,大便酸臭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理氣和中。
- 方藥:調氣散(香附、青皮、陳皮、藿香)合保和丸加減。
-
氣結便實型
- 證候:腹痛便秘,脈數有力。
- 治法:瀉熱通腑,行氣導滯。
- 方藥:厚朴大黃湯(厚朴、大黃、枳實)瀉下積滯。
- 若脈遲緩者,改用煮黃丸(雄黃、巴豆)溫通瀉積。
-
絡瘀氣結型
- 證候:痛如針刺,遇勞怒誘發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辛潤通絡,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桃仁、桂枝、薤白、穿山甲等,通絡散結。
中醫理論延伸
氣結腹痛與肝、脾、胃關係密切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;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。氣滯日久可化火(見口苦、脈弦數),或傷陰(見舌紅少津),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。針灸可取足三里、太衝、內關等穴,以疏調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