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結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結腹脹
病證名,指因氣機鬱結所致的腹脹證候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其臨床特徵為胸腹部脹滿不舒,或持續性脹感,伴隨胸前窒悶、小腹脹急等症狀。病因多與情志失調相關,如惱怒傷肝,致肝氣怫逆;或思慮過度,損傷脾土,使脾氣鬱結。氣血運行受阻,凝滯於中焦,遂成脹滿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鬱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壅滯於脅腹,常見攻竄脹痛,每因情緒波動加劇。
- 脾氣鬱結:思慮勞神過度,脾運失健,氣結中焦,多見脘腹痞滿,伴食少嗳氣。
- 寒凝氣滯: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,寒性收引,加重氣血凝澀,脹滿多伴冷痛、得溫稍緩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 氣滯攻衝型:脹滿伴刺痛,痛無定處,宜疏肝解鬱、行氣止痛,方用四七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葉)加減。
- 寒凝結脹型:腹脹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宜溫中散寒、理氣寬中,方選厚朴湯(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乾薑)。
- 胸膈痞悶型:以胸前飽悶為主,兼見噯氣,治宜開胸理氣,用枳桔平胃散(枳殼、桔梗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。
- 下焦氣滯型:小腹脹急,牽引腰脅,宜疏泄下焦氣機,方予青皮散(青皮、木香、茴香)。
- 氣滯濕阻型:兼小便澀滯不利,需通利水道,佐以行氣,可用木通飲(木通、滑石、梔子、甘草梢)。
中醫理論延伸
氣結腹脹與「痞滿」「臌脹」有別:痞滿多屬無形氣滯,按之柔軟;臌脹則氣血水互結,腹形膨大。本證重在氣分,久病可入血分,形成「氣滯血瘀」,當配伍活血之品如香附、川芎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」,若氣鬱化火,見口苦、舌紅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泄鬱熱。
古籍參考
除《症因脈治》外,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氣脹者,腹脹身重,痞悶不食,此氣滯也。」強調調氣為治脹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