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結難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結難產

病名:出自《續廣達生篇》,屬難產證型之一,又稱「氣逆難產」。指孕婦因情志鬱結、氣機不暢,導致分娩時氣血運行受阻,胎兒難以娩出之病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程順利與否與氣血調和密切相關。若孕婦平素憂思過度、肝氣鬱滯,或臨產時驚恐緊張,致使氣機升降失司,形成「氣結」。氣滯則血行不暢,胞宮氣血瘀阻,胎兒轉動受阻,遂發為難產。此證與肝鬱氣滯、衝任失調相關,病位主要在肝、衝脈及胞宮。

臨床表現
產婦可見精神抑鬱、煩躁易怒,臨產時陣痛微弱或間歇不規則,產程延長,伴胸脅脹滿、噯氣嘆息,舌質偏暗、苔薄白或微膩,脈弦澀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氣滯為主:腹痛脹滿而拒按,痛無定處,情緒波動加劇。
  2. 兼見血瘀:若久滯化瘀,可見面色晦暗、舌有瘀斑,腹痛如刺。
  3. 衝任失調:氣逆上衝,或有噁心嘔吐,下腹墜脹感明顯。
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難者,因兒轉動,胞系必痛,血氣虛弱,運轉遲滯。」指出氣血虛弱與氣滯皆可致產程不順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氣結與血瘀難產之異,強調「氣不運血」為本證關鍵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氣逆難產:側重氣機上逆,伴見嘔逆、頭暈,與情志過激相關。
  • 血瘀難產:以瘀血內阻為特徵,腹痛劇烈且固定,惡露不下,舌紫暗。
  • 氣虛難產:因產力不足而滯產,表現為神疲氣短,宮縮無力,脈虛弱。

附:中醫治法(此處僅列傳統理論,不涉臨床建議)
古方如「舒氣散」(《傅青主女科》)用於疏肝解鬱、降氣開結,藥物多選香附、烏藥、當歸等調氣活血之品。針灸可取太衝、合谷等穴以疏泄肝氣,通調衝任。

按語
氣結難產反映中醫「情志致病」之特色,強調產前調暢情志的重要性,亦體現「氣為血之帥」的生理觀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產程異常」部分相關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血動態失衡,治法獨具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