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絕(中醫名詞詳解)

基本概念

氣絕乃中醫重要病證名詞,指十二經臟氣衰竭敗絕之危重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,為中醫診斷學中判斷臟腑功能衰竭的關鍵指標。氣絕不僅代表氣機運行停滯,更標誌著臟腑經絡功能的根本性衰敗。

經絡氣絕證候

足三陰經氣絕

  1. 足少陰氣絕(腎經衰竭):

    • 主證:骨枯
    • 病機:腎主骨生髓,腎氣絕則骨髓失養,骨骼枯槁
    • 發展:可伴隨齒槁髮脫、耳聾脛瘦等腎精枯竭之象
  2. 足太陰氣絕(脾經衰竭):

    • 主證:脈不榮
    • 病機:脾主運化而統血,脾氣絕則血脈失養
    • 表現:肌肉萎軟、四肢不舉、脈道枯澀
  3. 足厥陰氣絕(肝經衰竭):

    • 主證:筋縮引卵與舌卷
    • 病機:肝主筋,其脈環陰器絡舌本
    • 特徵:筋脈拘急、睾丸上縮、舌體卷曲難伸

手三陰經氣絕

  1. 手太陰氣絕(肺經衰竭):

    • 主證:皮毛焦
    • 病機:肺主皮毛,氣絕則衛外失司
    • 發展:皮膚枯槁、毫毛折落、呼吸微弱
  2. 手少陰氣絕(心經衰竭):

    • 主證:脈不通
    • 病機:心主血脈,氣絕則血行滯澀
    • 表現:脈律紊亂或微細欲絕、面色青紫

陰陽氣絕轉歸

三陰氣俱絕

  • 證候:目眩轉目瞑
  • 機理: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氣絕,精血不能上榮
  • 表現:視物昏花、眼球固定、瞑目難睜

六陽氣俱絕

  • 證候:陰陽相離,絕汗乃出
  • 特徵:汗出如珠、黏膩不流
  • 病機:陽氣外脫,陰不內守
  • 預後:此為「脫汗」,乃生命垂危之兆

古籍論述精要

《備急千金要方·肺臟》引扁鵲言:「氣絕不治,喘而汗出,二日死。」指出氣絕證的危急性和預後判斷。其中特別強調手太陰肺經氣絕的典型表現:「太陰氣絕,則皮毛焦,氣先死矣」,顯示肺氣衰敗在氣絕證中的先導地位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氣極:為氣虛至極的病理狀態,尚未達氣絕程度
  2. 脈絕:專指脈象微細欲絕,可為氣絕的外在表現之一
  3. 真臟脈:五臟真氣敗露的脈象,與氣絕證常相伴出現

氣絕證的辨識對中醫臨床判斷疾病轉歸具有重要意義,其理論體系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臟腑相關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