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厥
氣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主要因中氣衰竭或氣機鬱滯上逆所致,臨床表現以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為特徵,可分為氣虛與氣實兩大類。
病因病機
- 氣虛致厥:
多因元氣虧虛,清陽不升,神明失養而發。常見於久病體弱、過勞耗氣或年高氣衰者。《景岳全書》指出,此類患者「形氣索然,色清白,身微冷,脈微弱」,屬氣脫危候,需急固元氣。 - 氣實致厥:
因情志過極(如暴怒、驚恐),導致肝氣上逆,壅阻心胸,閉塞清竅。其證「形氣憤然勃然,脈沉弦而滑」,兼見胸膈喘滿,屬氣機逆亂之實證。
證型與治法
-
氣虛厥證
- 主證:面色蒼白、呼吸微弱、汗出肢冷、脈微欲絕。
- 治法:益氣固脫,溫補脾腎。
- 方藥:
- 輕者用大補元煎(人參、熟地黃、山藥、杜仲等)補益元氣;
- 重者投回陽飲(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)或獨參湯急挽垂危。
-
氣實厥證
- 主證:突然昏倒、牙關緊閉、胸悶氣粗、舌苔薄白、脈沉弦。
- 治法:開郁降氣,疏肝理脾。
- 方藥:
- 初發時用排氣飲(香附、烏藥、陳皮、木香)或四磨飲(人參、檳榔、沉香、烏藥)行氣解郁;
- 痰氣交阻者可選八味順氣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青皮等)或蘇合香丸芳香開竅。
古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氣虛氣實,皆能致厥」,治療需分虛實:氣虛者峻補,氣實者先理氣後調本。
- 《證治要訣》直指「氣厥即中氣」,突顯其與中焦氣機升降失常的關聯。
- 《素問·氣厥論》則從病理角度闡釋「氣逆」致病,如「膽熱上移於腦」引發鼻淵、衄血等症,進一步擴展氣厥的內涵。
與其他厥證鑑別
- 血厥:多因肝陽暴亢或失血過多,伴見面赤唇紫(實)或面色㿠白(虛)。
- 痰厥:因痰濁內阻,喉中痰鳴,苔膩脈滑,治宜豁痰開竅。
- 暑厥:發於暑熱環境,身熱面赤,需清暑益氣。
氣厥的辨證核心在於區分氣之虛實,並重視情志因素對氣機的影響,臨床需結合四診細審病源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