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厥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厥頭痛

病證名,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因情志失調、氣機逆亂,導致清陽不升,濁氣上衝頭目所致。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餘·風熱門》,其病機與肝鬱氣滯、脾胃升降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忿怒憂思過度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上炎,或氣逆衝巔,擾及清竅。
  2. 氣血失和:氣滯則血行不暢,頭面經絡壅塞;若兼痰濕內阻,更易蒙蔽清陽,加重眩暈頭痛。
  3. 脾胃失調:肝氣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,故見嘔吐酸水;中焦氣機壅滯,則胸腹脹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痛劇烈,多見脹痛或跳痛,常伴頭目昏眩。
  • 胸脅脹悶,噯氣頻作,甚則嘔吐酸苦水。
  • 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滑。

治法與方藥
理氣解鬱、降逆和胃為主,方選芎烏散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川芎(行氣活血、祛風止痛)、烏藥(順氣開鬱)、香附(疏肝理氣)、陳皮(和胃降逆)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肝火偏旺者,加梔子、黃芩清泄肝熱。
    • 痰濕重者,加法半夏、茯苓化痰滲濕。
    • 血瘀明顯者,酌加丹參、赤芍活血通絡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怒則氣上」、「百病生於氣」,說明情志致氣機逆亂為本病關鍵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頭痛有虛實,氣逆為實」,強調此證屬實證範疇,治當以疏泄為先。

鑒別要點
需與血虛頭痛(隱痛綿綿、面色蒼白)、痰厥頭痛(頭重如裹、苔膩)等鑑別,氣厥頭痛以「脹痛伴氣逆症狀」為特徵,結合脈弦可辨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