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門
概念溯源
氣門一詞在中醫典籍中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三類:
1. 解剖結構名
氣門又稱「鬼門」,指人體皮膚上的汗毛孔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明確記載:「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……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」此處氣門即指汗孔,為陽氣宣散之門戶。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氣門是衛氣運行的通道,與人體防禦機能密切相關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解釋:「氣門,玄府也,所以通行營衛,出入宗氣。」說明氣門不僅是汗液排泄之處,更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門戶。
2. 經外奇穴
氣門作為經外穴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在腹正中線臍下3寸(關元穴),旁開3寸處。此穴主治:
- 婦科疾病:產後惡露不止、崩漏、不孕症
- 泌尿系統病症:尿閉、小便不利
- 其他:下腹脹痛、腸鳴泄瀉
針刺法:直刺1.5-3寸 灸法:灸3-7壯或5-15分鐘
3. 子戶穴別名
據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,氣門亦為子戶穴之別稱。子戶穴位於臍下3寸,旁開2寸,與氣門穴位置相近但略有差異,主治功能相似,均與生殖泌尿系統相關。
中醫理論解析
從中醫理論角度,氣門具有以下特點:
- 氣機調節功能:作為陽氣宣散之門戶,氣門參與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,與肺主宣發的功能相呼應。
- 衛外屏障作用:氣門開合有度則衛氣運行正常,可抵禦外邪入侵;若氣門開泄失常,則易感外邪。
-
與臟腑關係:
- 與肺臟關係密切,肺主皮毛,調節氣門開合
- 與腎陽相關,腎陽溫煦衛陽,影響氣門功能
- 與三焦相通,為元氣通行之道路
-
病理表現:
- 氣門過開:自汗、易感外邪
- 氣門閉塞:無汗、皮膚乾燥
- 氣門不利:水腫、痰飲停聚
臨床應用
在臨床實踐中,氣門概念主要應用於:
-
診斷方面:
- 觀察汗出情況判斷氣門開合狀態
- 通過皮膚腠理疏密評估衛氣強弱
-
治療方面:
- 調節氣門開合以治療表證
- 刺激氣門穴調理下焦氣機
- 通過發汗或止汗法調節氣門功能
-
養生方面:
- 順應四時調節氣門,如《素問》所言「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」
- 通過導引、按摩等方法鍛煉衛氣,增強氣門功能
古今論述
歷代醫家對氣門有諸多闡述: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氣門者,毛竅之門戶也。」
- 《醫學入門》:「氣門即玄府,所以流通營衛者也。」
- 清代周學海《讀醫隨筆》詳細論述了氣門與三焦的關係,認為「三焦之氣,遊行於氣門之間」
現代中醫研究認為,氣門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皮膚屏障功能、汗腺調節機制及自主神經系統調節有一定相關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