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逆耳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逆耳聾

概念與定義

氣逆耳聾為中醫耳科病證之一,指因氣機逆亂上擾耳竅所致之聽力障礙。《濟生方》卷五明確記載:「大抵氣逆耳聾尚易治」,顯示此證雖屬耳聾範疇,但相較於其他類型耳聾,其預後較為良好。

病因病機

氣逆耳聾主要涉及三條經絡之氣機逆亂:

  1. 足厥陰肝經:肝氣鬱結,化火上炎,循經上擾耳竅。《內經》云:「肝氣逆則頭痛、耳聾不聰、頰腫」,肝性條達,若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上逆,可致耳竅氣血失和而發為耳聾。
  2. 手太陽小腸經:小腸經氣厥逆,表現為「聾而耳內氣滿」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小腸手太陽之脈……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」,氣逆則耳竅壅塞。
  3. 手少陽三焦經:三焦氣機不利,表現為「耳內渾渾焞焞」。《中藏經》言:「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氣也」,三焦氣化失常,則耳竅失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聽力突然下降或逐漸減退
  • 耳內脹滿感(手太陽型)
  • 耳中持續嗡鳴(手少陽型)
  • 或伴頭痛、眩暈、面赤(肝氣逆型)
  • 舌質紅或暗,脈弦或數

辨證分型

  1. 肝氣上逆型

    • 耳聾突發
    • 伴急躁易怒、脅肋脹痛
    • 舌紅苔黃,脈弦數
  2. 小腸氣厥型

    • 耳聾伴明顯耳內脹滿感
    • 或見頸項強痛
    • 舌淡紅,脈浮
  3. 三焦氣滯型

    • 耳聾伴耳內持續嗡鳴
    • 胸悶脘痞
    • 舌苔薄白,脈弦

治療原則

  1. 調氣降逆:以復元通氣散為主方,疏利氣機
  2. 清肝瀉火:針對肝氣逆者,用龍膽瀉肝湯加減
  3. 通絡開竅:配合通竅活血湯化裁
  4. 調和經氣:根據病位選用相應經絡穴位針灸

經典方劑

  • 龍薈丸(《丹溪心法》):當歸、龍膽草、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大黃、青黛、蘆薈、木香、麝香,適用於肝火熾盛之氣逆耳聾。
  • 四物湯(《和劑局方》):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養血調血以平肝氣。
  • 復元通氣散(《外科正宗》):青皮、陳皮、瓜蔞仁、穿山甲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甘草,理氣通絡。

相關理論發展

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對氣逆耳聾有系統論述,明確區分不同經絡氣逆所致耳聾之特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發展了調氣法治療耳聾的理論,強調「氣順則竅通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