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逆難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逆難產
病名:氣逆難產,又稱氣結難產,首見於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下「氣逆難產五十九」。此症指產婦因氣機逆亂,導致胎兒難以娩出,屬中醫婦科難產範疇之一。
病因病機:
本症多因產婦臨產時心懷恐懼,情志失調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。」恐懼傷腎,腎氣不固則氣機下陷;同時,心神怯弱,氣機升降失司,上焦氣道閉塞,氣逆不降。氣逆則血行不暢,胞宮推動無力,胎兒轉動受阻,遂致產程延滯,數日兒頭未抵產門,難以娩出。
臨床表現:
產婦多見精神緊張、呼吸短促、胸悶氣逆,或伴煩躁不安,產程遲滯,胎位雖正卻無力下行。脈象多弦緊或沉澀,舌質暗滯。
治法:
以利氣安神、調暢氣機為主,佐以補氣養血,助胎下行。
方藥:
傅青主主張用舒氣散,組成包括:
- 人參:大補元氣,提振中焦氣機。
- 當歸、川芎、白芍:養血活血,潤滑胞宮。
- 紫蘇梗、陳皮、柴胡:疏肝理氣,開鬱降逆。
- 牛膝:引血下行,助胎娩出。
- 蔥白:通陽散結,宣通氣道。
中醫理論延伸:
氣逆難產與肝氣鬱結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氣橫逆,進一步影響肺氣肅降與脾胃升降,形成上焦壅滯。故治療時需注重疏肝解鬱,如《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難因氣者,當開鬱調氣,使血隨氣行。」此外,氣逆日久易化火,若見口苦咽乾,可酌加黃芩、梔子清熱降火。
古籍參考: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論及難產之氣滯證,強調「氣行則血行,血行則胎自下」,與傅青主觀點相呼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