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逆失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逆失血
定義
氣逆失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機上逆而引發的嘔血證候。此證多由情志過激、肝火亢盛,導致氣血逆亂,血隨氣升,衝犯上焦,損傷脈絡而致嘔血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:忿怒、憂思過度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炎上,迫血妄行。
- 肝火上炎:肝主疏泄,若疏泄失常,氣機壅滯,化火上行,灼傷血絡。
- 氣血逆亂:氣為血之帥,氣逆則血隨之逆衝,上溢於口鼻,發為嘔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血,血色鮮紅或暗紅,量多或量少。
- 兼症:胸脅脹滿疼痛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面赤目紅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辨證要點
- 氣逆證:嘔血伴明顯氣機上逆之象,如胸悶、噯氣、呃逆。
- 肝火證:兼見肝經實火症狀,如頭痛目赤、急躁易怒。
治法
以降氣平逆、清肝瀉火、涼血止血為主。
常用方藥
- 小烏沈湯加減
- 基礎方:小烏沈湯(烏藥、香附、沈香、甘草)
- 加味:芍藥(柔肝止痛)、生地(涼血養陰)、丹皮(清熱化瘀)、黃芩(清上焦火)、黃連(瀉心肝火)。
- 龍膽瀉肝湯
- 適用於肝火熾盛者,可加側柏葉、白茅根增強止血之效。
- 犀角地黃湯
- 若血熱妄行嚴重,可配合使用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氣與血的關係:氣逆失血體現「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,氣逆則血溢」的病理特點,治療需調氣與治血並重。
- 肝的生理特性:肝主藏血,又主疏泄,情志失調易影響肝之功能,故調暢情志為預防此證關鍵。
古籍參考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怒則氣上」,說明情志激動與氣逆的關聯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「血動之由,惟火惟氣」,進一步闡述氣火亢盛導致出血的機轉。
此證屬急症,臨床需結合具體證候靈活用藥,並注重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