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嘔
病證名,屬嘔吐證型之一,因情志失調、氣機逆亂所致。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十一》,其描述:「病者心膈脹滿,氣逆於胸間,食入即嘔,嘔盡卻快,名曰氣嘔。」指出此證以「氣逆嘔吐、嘔後舒緩」為特徵,與肝胃氣機失和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七情所傷:尤以盛怒、憂思過度為主。怒則氣上,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,致胃氣上逆而嘔。
- 氣滯痰阻:長期情志不遂,氣鬱化火,煉液為痰,痰氣交阻於胸膈,加重嘔逆。
- 脾胃虛弱:素體中焦不足,復因氣機鬱滯,升降失常,食入難化而嘔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進食後即嘔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或黏液,嘔後胸膈脹滿暫緩。
- 兼症:脅肋脹痛、噯氣頻作、煩躁易怒,或脘悶噁心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疏肝和胃、降逆止嘔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
肝胃氣逆
- 方藥:茱萸人參湯(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)溫中降逆,適用於肝寒犯胃之嘔逆。
- 加減:若氣鬱化熱,加黃連、竹茹清熱和胃。
-
痰氣互結
- 方藥:五膈寬中湯(青皮、陳皮、香附、砂仁等)理氣化痰,適用於胸膈痞滿、嘔吐痰涎者。
-
中焦氣滯
- 方藥:丁香透膈散(丁香、木香、半夏、藿香等)化濕行氣,主治氣滯濕阻之嘔。
- 暑濕犯胃者,可選藿香湯(藿香、厚朴、陳皮)芳香醒脾。
辨證要點
- 氣嘔與食嘔鑑別:前者嘔後舒暢,後者因積滯而嘔吐酸腐。
- 虛實之辨:實證多見脈弦有力、嘔勢急;虛證則脈弱、嘔聲低微,需兼顧健脾。
此證強調情志調攝,用藥需配合疏肝理氣,以恢復肝胃協調之機。古籍所載方劑,臨證時當隨病機加減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