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痞

病證名

  1. 表邪內陷所致之痞證
    指外感表邪因誤用下法,導致無形邪氣內陷,結聚於心下(胃脘部)所形成的痞滿證候。其特點為心下按之柔軟、無明顯疼痛,屬「但氣痞耳」(《傷寒論》)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裡,則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」此類氣痞多因表證未解,誤用攻下,邪氣內陷,阻滯中焦氣機,使升降失司而成。治法宜宣通氣機、開結消痞,可選用瀉心湯類方劑,如半夏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等,隨證加減。
  2. 氣滯鬱結所致之痞證(氣膈)
    多因情志失調、憂思鬱怒,導致肝脾氣機鬱滯,中焦升降失常。證見脘腹微痛、心下痞滿、食欲不振,甚則胸膈窒悶。六朝醫家稱此為「氣膈」。

    • 初期:以氣機鬱滯為主,治宜疏肝解郁、理氣和營,方如木香化滯湯(木香、陳皮、砂仁等),以行氣消痞。
    • 日久:多虛實夾雜,兼見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屬脾虛氣滯,治宜健脾益氣、消痞行滯,方如枳實消痞丸(枳實、厚朴、黃連、乾薑等),標本兼顧。

中醫機理探討
氣痞的核心病機為「氣機壅滯」,與肝、脾、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鬱氣滯,橫犯脾胃;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氣滯則中焦升降失常,故見痞滿。臨床須辨明虛實:實證多因外邪或氣鬱,虛證常伴脾氣不足,治療需結合行氣與補虛之法。

相關典籍補充
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痞者,痞塞不開之謂。」強調氣機不通為病本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「熱痞」「寒熱痞」等,進一步細化辨證。氣痞若久治不癒,可能發展為「痰痞」「血痞」,提示治療需及早介入,以防變證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