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痞,病證名。

1.表邪因誤下入里,無形之邪結於心下,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。《傷寒論.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」

2.氣膈。多因憂思鬱結所致。證見腹皮里微痛,心下痞滿,不思飲食。六朝時醫家謂之氣膈。初起理氣和營,解鬱消痞,用木香化滯湯等;日久虛中挾實,兼見肢体懶倦,宜健脾行滯,用枳實消痞丸。

氣痞是指由於外感風寒,表邪內陷,或內傷飲食,停滯不化,或憂思鬱結,肝氣不舒,導致氣機不暢,壅結於胸膈,而出現心下痞滿,按之柔軟不痛的病證。

臨床表現主要有:心下痞滿,按之柔軟不痛,噯氣不爽,或伴有胸悶,心煩,失眠,食欲不振,大便不暢等。

治療以理氣和胃,消痞散結為主。可用木香化滯湯、枳實消痞丸等。

氣痞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若病情久拖不治,可導致氣滯血瘀,痰凝水停,甚至形成瘰癧、腫瘤等。

氣痞的飲食宜清淡,易消化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。可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,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
氣痞患者應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。

氣痞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