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迫
定義與病因
「氣迫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指自然界氣候異常,未依時令規律運行,導致人體陰陽失衡、臟腑功能紊亂的致病因素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:「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也,命曰氣迫。」意指當節氣應至而未至(如春溫遲來),形成「不及」之象,引發五行相剋關係失常:所勝之氣(我克者)妄行過度,所生之氣(我生者)受病,所不勝之氣(克我者)乘虛逼迫,終致人體氣機受阻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天人相應與氣候失序
中醫強調「天人合一」,人體氣血隨四時變化而調節。若氣候遲滯(如冬寒延長、春溫不發),則人體陽氣不得升發,肝木疏泄失職,進而影響脾胃運化(木克土),或誘發肺氣壅滯(金乘木)。 -
五行生剋失衡
「氣迫」具體表現為五行制化失常。以「春氣不及」為例:- 所勝妄行:春屬木,木不及則土(所勝)妄行,臨床見脘腹脹滿、濕滯痰盛。
- 所生受病:木不生火(心),心陽不振,症見心悸、精神萎靡。
- 所不勝薄之:金(肺)乘木,出現咳嗽、氣逆等肺系症狀。
臨床表現
氣迫所致病症多與氣機鬱滯相關,常見:
- 表證:惡寒發熱無定時(因正邪交爭於半表半裏)。
- 裏證:胸脅脹悶、噯氣頻作(肝鬱犯胃)、或腸鳴泄瀉(土虛木乘)。
- 情志病:鬱怒不舒、失眠多夢(氣機不暢,擾及心神)。
古籍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闡述氣迫與「六淫」的關聯。如「未至而至」(氣候早至)屬陽氣過亢,易生熱病;「至而不至」屬陰氣偏勝,多發寒濕之證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亦結合氣候異常分析外感病傳變規律。
治法原則
針對氣迫致病,中醫主張「調其不和,以平為期」:
- 疏肝理氣:如柴胡疏肝散,解木鬱土壅。
- 健脾化濕:如參苓白朮散,治土虛濕盛。
- 宣降肺氣:如杏蘇散,緩金氣凌木之咳逆。
與現代氣象醫學的呼應
現代研究指出,氣候驟變易誘發自律神經失調或免疫異常,與中醫「氣迫致氣血失和」理論具內在一致性,突顯傳統理論對環境致病機制的深刻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