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怯

定義與病機
氣怯為中醫病證名,指膽氣虛弱,導致心神不寧、驚惶不安的一類證候。其成因多與中氣不足、脾虛生痰,或痰濕挾熱有關。膽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若膽氣虛怯,則肝氣生發受阻,膽汁疏洩不暢,進而影響情志與臟腑功能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情志異常:易驚恐、心悸不安、多疑善慮,遇事猶豫不決。
  2. 氣機失調:氣短乏力、胸悶不舒,甚則呼吸急促。
  3. 消化障礙:因膽氣不舒,影響脾胃升降,可見口苦、噁心、食欲不振。
  4. 睡眠障礙:夜寐不寧、易醒多夢,甚則失眠。
  5. 痰濕徵象:若兼痰濕內阻,可見舌苔厚膩、脈滑;若挾熱邪,或見口乾、小便黃。

病因分析

  1. 中氣不足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膽腑失養,膽氣不充。
  2. 痰濕內生: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停聚,阻滯膽絡,膽氣不得宣通。
  3. 情志所傷:長期憂思驚恐,耗傷膽氣,致膽虛不寧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補氣安神」為主,兼顧化痰、疏肝、清熱等法:

  1. 益氣固膽:選用黃芪、人參、白朮等補益中氣,壯膽安神。
  2. 化痰通絡:痰濕重者,配伍半夏、陳皮、茯苓以化痰濕;痰熱者加竹茹、黃連。
  3. 疏肝利膽: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,黃芩、茵陳清利膽熱。
  4. 安神定志:酸棗仁、遠志、龍骨、牡蠣等鎮驚安神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安神定志丸(《醫學心悟》):人參、茯苓、遠志、石菖蒲等,適用於心膽氣虛之驚悸。
  •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半夏、竹茹、枳實等,主治膽虛痰熱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