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應旄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程應旄(生卒年不詳),字郊倩,清初新安(今安徽徽州地區)醫家,為傷寒學派重要代表人物。其學術思想承襲仲景學說,並融合喻昌(喻嘉言)、方有執等前賢見解,以「表里臟腑」四學說解讀《傷寒論》,強調脈診為辨證核心,對後世傷寒理論發展影響深遠。
學術特色與貢獻
- 傷寒理論體系建構
程氏提出「表里臟腑」四維辨證框架,認為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須結合臟腑生理病理關係。其將太陽病分為「經表證」與「腑裏證」,陽明病區分「經熱證」與「腑實證」,深化六經與臟腑的聯繫,突破單純經絡傳變學說。 - 文獻整理與註解創新
- 《傷寒論後條辨》(1670年):全書十五卷,採「以證類論」體例,重新編次仲景條文,並融入方有執《傷寒論條辨》、喻嘉言《尚論篇》精要,附三書原文於卷末,開創「比較註解」先河。
- 《傷寒論贅余》(1672年):補遺前書未盡之義,特別對少陰病「熱化證」與「寒化證」的脈象差異有獨到闡述。
- 脈診理論發展
受《松崖醫徑》啟發,於《醫徑句測》(1670年)中系統解析二十八脈與臟腑對應關係,主張「脈象動態變化可預測六經傳變」,如太陽病脈浮轉沉,提示邪入少陰,須結合舌診互參。
學術傳承
門人王鈺繼承其學,進一步發展「臟腑氣化辨傷寒」理論,使新安醫派傷寒學說趨於完善。程氏著作現存版本多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,其中《傷寒論後條辨》江戶時期曾多次翻刻,影響東亞漢醫學發展。
歷史評價
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評其「條分縷析,務申己見」,近人章太炎則稱「郊倩之說,實啟錢塘張(錫純)氏中西匯通之端」。程氏理論兼顧經典詮釋與臨床實用性,尤重脈證合參,為清代傷寒學派「錯簡重訂」運動中承先啟後之關鍵人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