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散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散腹脹

病證名,屬中醫腹脹證型之一,因真氣耗散、氣機失攝所致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,其特徵為腹脹時作時止,動則加重,靜則稍緩,伴氣短聲低、精神倦怠、目光遲緩等虛象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多因過勞傷氣、久病體虛,或脾胃素弱,致中氣虧損,真氣散亂不斂。中焦氣機失於固攝,升降失常,故腹脹時發;動則耗氣,故脹急加劇;靜時氣暫得聚,故症狀稍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脹時輕時重,按之柔軟無硬塊,活動後脹滿明顯,休息後緩解。
  • 兼症:氣短懶言、語聲低微、神疲目呆、面色淡白,或見自汗、肢軟無力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薄,脈細弱或虛大無力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補氣固本、收斂浮陽為原則,依病機深淺選方:

  1. 氣陰兩虛:症見言語無力、微喘汗出,宜益氣生津,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。
  2. 土虛木乘:腹脹隨情緒或勞累加劇,宜柔肝健脾,方選戊己湯(黃連、吳茱萸、白芍)加黃耆、山茱萸等斂氣之品。
  3. 腎不納氣:氣短喘促、呼多吸少,宜補腎攝氣,用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或納氣丸(熟地、山藥、沉香等)。
  4. 氣虛重證: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宜大補中氣,投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,酌加山藥、蓮子等固澀之藥。

相關方劑參考

  • 橘煎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者,以陳皮、生薑等理氣而不耗正。
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若見中氣下陷、臟器下垂,可升提陽氣以助氣機復位。

本證與「氣滯腹脹」有別,後者多實證,脹滿持續拒按,治當行氣破滯;氣散腹脹屬虛,當以補益為先,誤用攻伐則氣散更甚。